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2-09-20 10:18:26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摘 要: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是新课改对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培养学习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被激发,就能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和更具实效,就会使小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设置科学的导入环节,引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对于自身生活最为熟悉,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发现性学习”的理论去设置课堂教学,科学地设置教学环节。课堂的导入环节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与否,运用“发现性学习理论”导入新课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例如,笔者在讲到英语水果词汇时,引导学生以自己对日常水果的印象,记录下相关水果的英文名称,再利用课前几分钟,对学生的记忆情况进行巩固。在进入教学过程中,教师跟学生一起总结相关知识,提出一些问题,为新课的开展设下悬念。如:现在我们要去一个农场,一起看农场有什么果树,这些果树上有多少水果,我们用英语交流应该如何进行?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利用英语游戏教学,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趣味性

小学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是因为缺少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应的教学活动。利用游戏可以调节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在无形中激发学生学英语的乐趣,避免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感受和厌学心理。

例如,在词汇教学时笔者采用让学生制作英文字母扑克牌,利用扑克牌进行排列来拼读英语单词的游戏;在进行课文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情景画面,让学生写话,看谁用英语词汇多而准确的游戏;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将语法现象编成歌诀后,开展小组歌咏比赛的游戏。这些游戏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意犹未尽,在无意中掌握了英语知识,提高了应用英语的能力。

三、引入竞争机制,在竞赛活动中体味英语学习的乐趣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传统的英语教学充满了教师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单调的英语领读与跟读,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学生表现的机会被教师的讲解所泯灭,违背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实践证明,课堂竞争能够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与合作精神。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会遇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怎样实现公平竞争?教学中怎样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既要实现竞争来调动学习积极性,也要实行分层教学,使课堂教学中各类学生学有所得,都取得成功,获取自信,这是课堂教学理想的目标。为达到这个目标必须采取统筹兼顾的措施。鉴于此,笔者首先解决分层教学的问题。首先,将班中学生按学习情况划分为三类:一是学习优秀的学生,二是学习中等的学生,三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然后将这三类学生平均搭配到各个学习小组内。这为小组的公平竞争打好基础,也为分层竞争创造条件。在学习小组划分明确后,就可以开展竞争活动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竞争活动。例如,一些词汇记忆、连词成句等难度较小的题目,课堂上让每组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竞争;对一些句型转换、情景对话等难度中等的题目,由各组学习中等的学生参与竞争;对于情景即时表演、对话创编与表演这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则由各小组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竞争。这样班级内就形成了人人有竞争目标、人人都参与竞争的格局。在竞争活动结束时,学生将各个小组参与竞争的成绩总和计算出来,成绩最高的小组被授予“学习优胜小组称号”,并且获得“学习优胜小组流动红旗”。为了在下次竞争中将流动红旗留存于本组内,他们还要继续努力,而不是一劳永逸。三类学生的划分不是固定的,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自然提高了,原来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努力也可以成为学习中等的学生,甚至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这种竞争格局的拉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了让本小组获得好的成绩,组内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局面。

总之,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就要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以趣导学,以学固趣,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乐学爱学,提高英语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蒋丽琴.活用多媒体 构建充满情趣的英语课堂[J].中小学电教(下),2010(9).

[2]赵江丽.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的初探[J].中小学电教(下),2010(9).

上一篇:语文学科分层仿写学习法初探 下一篇:中心城市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