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学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20 07:52:29

从数学角度谈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生进校学习近一个月,收到学生一些反馈信息:如其中一条是“大学教师的教学跟高中的教师的教学差不多,都是照本宣科满堂灌”。对此我大吃一惊:一惊于学生敢于他们的疑惑,二惊于我们的教学理念还是持续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面对这种情况,就我的数学教学过程谈一下教学方式转变的一些粗浅看法,从而引起我们更好地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观的需求的讨论。

一、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当今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点是: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加强等:学习方法上的特点是: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等。针对这样的背景,当务之急是在教授知识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1、理解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

根据学习迁移的涵义: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训练和改进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如题目的解答:(1)激活、检索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知识的激活、检索缘于题目信息,如由条件联想知识,由结论联系知识。知识的激活和检索标志着思维开始运作;(2)在思维的障碍处启迪思维。思维源于问题,数学思维是隐性的心理活动,教师要设法采取一定的形式,凸显思维过程,如:设计相关的思考问题,分解题设障碍,启迪学生有效思维。(3)及时归纳思想方法与解题策略等是学生获得学习迁移的直接教学方法。如:在进行“因式分解”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其定义,让学生死字乙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将“因式分解”和“因数分解”(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作比较,在学习分数时,为了约分或通分的需要,通常把一个数分解成相应的形式;在学习分式时,为了约分或通分,通常也需要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相应的形式,从而达到迁移目的:其次是一般原理的深化,它可以使得先前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迁移到后期学习当中,其关键是帮助学生概括出两种知识之间的共同原理。如:利用数学中的恒等式原理,就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很多数学命题的证明。

2、构建数学教育教学观

根据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论要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丰富、多向的交流、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即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另外一个学习主体——学生。因此,教学过程当中就要了解学生如何看待、解释未知问题,安排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促动下,根据已有知识推理解答。如:学习勾股定理可以通过让学生画图、测量、计算、猜想并证明来完成,使学生感受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受勾股定理的丰富文化内涵。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尽量贴近学生实际,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思考与提问:“我国的小河流”、“年轻人”、“很美的人”,能否组成一个集合?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这一内涵。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一定教学情景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呢?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人们常说:“问题是最好的老师,探索是最好的学习”,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而且定义、定理、公式很多,大部分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存在这种倦怠心。研究表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具有震撼效果,最能使学生产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内驱力。要强化学生的对问题探究意识,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在学习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时,教师可创设问题情境:“让我们做个游戏,如果你能把一张厚度不到1毫米的纸对折32次,我就能顺着它爬上月球,可以吗?”学生一听,容易产生困惑:“好像挺容易的,能达到吗?”这种困惑就是问题,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问题引向深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学生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最终会牢牢掌握新知识,因为是自己思考所得,在以后碰到的同等类型题中就能够“举一反三”。

2、根据作业难易,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由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已尽不相同。教师在作业布置过成中密切联系动机水平控制,对数学优等生,应让他们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发展;对数学学困生,应多给予鼓励,指导他们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基础题型训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课堂内,教师应对课本的题目进行变形,增设一些开放性比较强的题目,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尽可能地向课外发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排列、组合”时,可设题目①:“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同学,一人1本,一人2本,一人3本,共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②:“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每人2本,有多少种分法?”题目③:“把6本不同的书分给3个同学,一人4本,其余两人各1本,有多少种分法?”学生通过题目的变形,能深刻地体会“平均分堆”与“不平均分堆”的本质区别。

三、敢于联想,突显数学的应用广泛性

常言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丰富的想象才能写出好文章。同理,数学亦离不开联想,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通过联想可以极大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和重要性。数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来源和动力之一,是解决来自社会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研究与发展的重要归宿。如:求解面积极值问题可联想到生活当中物品的包装纸的节约问题。在如:数学中的比例线段、相似形等知识点可联想到测量大楼等一些建筑物的高度;数学归纳法证明的两个步骤的推理思想,可以联想说明古代风火台传递信息的道理:概率与统计可联想到体育赛事排兵布局等。像这样的数学知识点联想到生活当中的问题比比皆是。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得到直观认识,强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总之,高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职责前提下,要求教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质的转变:“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认识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上一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与思考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