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时间:2022-09-20 05:38:37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

\摘要:通过对城市开放空间优先的思考,认识城市滨水区的重要性,然后了解城市滨水区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开发类型,把握目前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动向,再对城市滨水区的物质实体―建筑和绿地进行设计,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区域。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城市开放空间;建筑景观;绿地景观

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滨水地区是一个城市非常珍贵的资源,也是对城市发展富有挑战性的一个机会,它是人们脱离拥挤的、压力锅式的城市生活的机会,也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呼吸清新空气的疆界的机会。”――查尔斯 . 摩尔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有着与城市其它区域不同的空间特性。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在改善城市的物质、生态、游憩与景观环境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影响着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1.城市开放空间优先的思考

城市开放空间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唯一具有自然生物活性和再生机制的空间实体,具有缓解城市环境恶化的作用,是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目标的主要内容。开放空间优先反映了城市建设中尊重自然的规划指导思想,是自然优先论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城市中自然及其过程本身存在价值的尊重。开放空间优先不仅仅是优先保留那些尚未建设的重要自然地块,而且还包括优先修复与恢复那些已被建筑或设施所占据,但在城市中具有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及文化或审美价值的地段。开放空间优先并不就是简单的优先考虑开放空间或绿地,更不是要求绿地“至上主义”,这其中还蕴藏着更深的方法学上的问题。

开放空间优先这一思想具体表现在类型优先、区位优先及格局优先等方面。类型优先主要指对城市生态环境意义大、服务功能强,景观的视觉、文化或美学特征突出的那一类开放空间,比如城市滨水区;区位优先主要指布局有利于开放空间本身或外部的新鲜空气进入城区、有利于城区污染空气流通和利于城市局部地区气候条件改善的大片绿地,城市滨水区就属于此类空间;格局优先主要指布局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自然形态与促进合适的自然过程,城市滨水区有助于此格局的形成。因此,城市滨水区应该在开放空间规划中优先考虑。

城市的生长需要新的空间,在城市扩展中,根据开放空间优先原则保留与控制好尚未开发区域中的结构性开放空间,比如城市新区中的滨水区。已开发的土地或建设的城市地段,仍然可以通过城市更新或改造逐步“退耕还绿”,恢复为具有绿色功能的开放空间。优先控制好重要功能的开放空间和优先调整好现行绿地系统的结构,都将是十分有益的。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与区域景观的建设就是实现可持续的城市所必需的绿色基础设施。

2. 城市滨水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开发类型

2.1滨水区与城市的关系

2.1.1早期城市――因水而生 水是生命之源,无数城市发展的源点都位于水滨。在早期的城市中,水体作为城市生活和军事防御功能而存在,也是城市公共交往的主要空间,因此滨水区成为古代城市最为繁华和人为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2.1.2中期城市――背水而建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大,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而陆上交通的飞速发展和防洪安全的顾虑,也使城市离开水滨,转向内陆发展。这使得城市滨水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与城市严重脱节,昔日的繁华水上街市失去神采。 2.1.3现代城市――回归水岸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中的滨水地区经历了一次浩大的逆工业化进程,滨水区农业和工业方面的功能逐渐削弱,而景观旅游功能得到提升,加上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开始重新认识城市滨水区的潜力,各地掀起了一场让城市重返滨水区的运动,滨水地区的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由此可见,滨水区的改造、发展已成为城市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城市地区,都开始通过滨水地区的更新、开发来提升和重塑城市形象,实现城市的复兴。

2.2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类型 2.2.1改造和再开发

各地的人们无不受到城市滨水地区特有的神奇魅力的吸引,一度占据着大量滨水空间的工业企业和港口逐渐衰落或重新布局,这就为城市重建滨水地区带来了新的机遇,滨水地区被重新定位,赋予新的城市功能,滨水地区重新融入城市环境之中。 2.2.2历史保护

滨水地区在历史的发展中历经沧桑变化,这些地区见证了城市生活中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同时也见证了城市形态的发展历程。对至今仍有历史价值的城市滨水地区,重在修缮、复原,维持原有格局,保护历史风貌。 2.2.3新区开发

随着城市的拓展,城市化地区的扩大,原有的并不承担城市重要功能的滨水地区,需从头开始,创造一个满足现代城市功能、人们生活需要的滨水地区。

3. 城市滨水区建筑景观设计

滨水区作为一个较为开敞的城市空间,沿岸建筑的形成与风格对整个水域空间形态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一般而言,滨水建筑轮廓线不宜过于平直,应强调连续的起伏变化,适当位置处可以设置一些标志性建筑,形成轮廓线中的视觉统领。同时,在垂直与滨水岸线的方向上,建筑高度可以随着后退岸线距离逐步加大,以加强建筑景观的层次感,同时创造出更多的临水景观面。为增强城市腹地与滨水区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感受到滨水区的景观氛围,城市腹地与滨水区之间宜设置一定数量垂直于岸线方向的视线通廊。为此,滨水用地的建筑密度不宜过大,以利形成一定的空地率,同时建筑形式以塔式、点式为主,反对大规模采用板式、条式建筑而在滨水岸线上树立起一道由建筑构成的人工墙体,将水面与城市用地割裂开来。因此,要确保沿岸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轮廓线,并要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

为与滨水空间的氛围相协调,临水建筑的色彩宜清新明快,建筑造型不宜敦实厚重,而宜纤巧轻盈,并且公共建筑立面宜注意室内外

滨水景观的渗透,削弱建筑实体的体积感。同时也可对建筑屋顶进行绿化来丰富滨水区的空间布局,形成立体的城市绿化系统。另外,还可将地层架空,有利于滨水区自然空气向城市内部的引入。

在滨水区空间的街道和建筑布局上,为了使人们方便前往不同的地点进行各种活动,应考虑设置能够快速、方便到达滨水绿带的通道,同时注意形成风道引入水滨的大陆风。根据交通流量和风向,应使街道两侧的建筑上部逐渐后退以扩大风道,降低污染和高温,丰富街道立面形象。在对滨水区建筑物高度进行设计时,应从城市总体出发,保证在观景点附近能够形成较为优美、统一的建筑轮廓线,达到最佳视觉观赏效果。

总之,沿岸建筑是对滨水区空间进行限定的界面,当观赏者在较远的距离观看时,最外层的建筑轮廓线便是城市的轮廓线,缺乏层次;当观赏者的视觉距离达到一定范围时,建筑物轮廓的层次性便显得极为重要;当视觉距离再近一些时,建筑物的细部甚至连广告、环境设施或建筑小品等都一览无余,城市两岸的景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轮廓线。具体到每座单体建筑的设计上,则要考虑与其他建筑物的高度、线脚不要相差太远,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

4. 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区绿地富含丰富的景观和生态信息,作为城市滨水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滨水区的性质,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绿色机制的组成部分,对城市发展整体健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城市滨水区绿地多利用河、湖、海等水系沿岸用地,形成城市的滨水风貌带。它是城市的生态绿廊,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包含城市公园、防洪堤等多项功能的综合体,是一种非常有限的资源,它有助于体现每一个地区独特的历史与个性,具有生态效益和美化功能。同时,滨水区绿地往往成为吸引人气的“磁石”,是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和门户,是城市的“名片”和“客厅”,是城市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它的环境景观代表着城市的面貌、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生态状况,也反映城市的第一印象。它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格局

城市发展方向决定着城市的前途和命运,滨水绿地作为城市的绿色生态廊和绿色基础设施,影响着城市未来发展方向。2.加速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今天的城市正为失去的绿化环境所困扰,由此衍生的城市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滨水绿地的引入对城市环境的维护和改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绿地的建设来建构滨水空间的基底,引入良好的绿化环境,为营造和谐优美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创造条件,解决城市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同时也为滨水区聚集人气,成为吸引人气的“磁石”,加快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创造城市活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既与城市街区的形式有关,也与各项功能的布局有关。街区的设计手法以及街区内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都影响着建成环境的质量。目前先进的城市建设手法是反对土地利用区划这一粗略的概念,主张采用基于各种功能和活动混合的更为精细的城市结构形式。无疑一个城市的好坏取决于公共街道、公园和广场的质量,取决于它们的形式、围合它们的建筑立面、观光者穿行的区域以及那些悦目的标志物、优美的水景等。总之,城市的魅力是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场所。

滨水绿地与多功能地块的结合、渗透,为多功能地块带来良好的环境,同时,混合的多功能地块也为滨水绿地带来人气,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如公园、水景、广场应该与居住、商业金融、娱乐等设施的混合。因此我们需在滨水风貌带与城市之间寻找重要的节点区域,对功能区划进行混合,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场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促使周边用地性质的转变 为挖掘出滨水绿地中具有潜力和魅力的节点区域,需对其沿线用地类型进行分析,对功能活动进行混合,创造活力区域,因此需调整相关用地性质。

城市滨水区绿地景观设计不应停留于单一绿地设计层面上,而应该广泛结合城市功能、土地利用、交通、防洪、环保、城市复兴等目标进行综合的规划和设计,应以城市设计为先导,加强城市与水岸之间的联系,延续城市脉络,以可持续发展为理论依据,创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的一种设计。

滨水区接近水体,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要想创造出真正吸引市民及游客滞留、休憩的场所,绿地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景观要素。在滨水区沿线建设一条连续的、功能多样化的公共绿地,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滨水区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步行街、广场、游船码头、观景台、垂钓区、儿童娱乐区等要素,要结合各种活动空间所对其进行合理设置。其中连续不断的林荫道是整个滨水区的主要生态廊道,是景观元素中的“线”;在这条线上设置 建筑、环境小品等景观场所和景观对象,作为景观元素中的“点”;而在这条主线的周围展开的公园、广场等公共绿地则作为“面”,点、线、面三者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滨水区景观。滨水区的植物选择应体现多样化的特征,使滨水区绿地景观更加丰富,其中群落物种多样性大,适应性强,也易与野生动物栖息。滨水区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等的层次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另外,要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一些能够遮荫和减少热辐射的乔木类植物。这些植被既可以起到平衡生态、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也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和娱乐场所。目前,滨水绿地控制洪水的传统工程手段主要是对其裁弯取直,并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加固岸堤、筑坝、筑堰等,这些措施产生了许多消极后果,大规模的防洪工程设施的修筑直接破坏了河岸植被赖以生存的基础,缺乏渗透性的水泥护堤隔断了护堤土体与其上部空间的水气交换和循环,且加大了河水的流速,影响生物的栖息环境,为解决以上问题,需采用生态规划设计的手法弥补这些缺点,推广使用生态驳岸。生态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5.小结

在这个自然资源日趋枯竭、臭氧层持续受损、污染不断严重、人们对温室效应大的恐惧日益加剧的时代里,任何脱离环境问题而展开的城市设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

现代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观念要求把建筑、环境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将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去设计。这种综合设计必须是在遵循当地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和环境形态等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后而提出的模式。滨水空间作为人的行为活动场所,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影响和促进人与外界事物或形态要素之间的联系作用,给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以景观认同感和精神归宿感。此外,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改造和开发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性特点、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并与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全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滨水的乐趣。滨水区景观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拼贴,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要有意识地组织滨水区的整体秩序、交通系统、步行系统、绿地系统、建筑物的高度等要素,使各部分、各内容有序列、有层次地为人所感知。

参考文献:

〔1〕 洛林•LaB•施瓦茨等编著. 绿道. 余青,柳晓霞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文克•E•德拉姆施塔德等著. 景观设计学和土地利用规划中的景观生态原理. 朱强,俞孔坚等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王建国.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晓俊, 王建国. 关于城市开放空间优先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7(3):53-56.

〔5〕 谢黎曼,于光宇. 借由滨水区重塑城市复兴之路〔J〕. 规划评论,2008(1):13-16.

上一篇:浅论电力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 下一篇:进一步建立健全农资打假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