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局年度农业工作总结

时间:2022-09-20 03:15:13

农业局年度农业工作总结

2014年,全市农业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总体目标,按照“突出特色强产业、改革创新促转型、加快发展惠民生”的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强化优质服务,狠抓工作落实,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力推进了山区现代农业建设。

一、主要成效

(一)粮油生产获得丰收。在遭受春季低温干旱、夏季高温强降雨、秋季低温寡照连阴雨等不利天气的影响下,实现全年粮油生产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播种总面积413.72万亩,总产24.2亿斤,增4.3%。全年油料总面积122.29万亩,总产2.69亿斤,增2.1%。

(二)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全年投产茶园面积36.76万亩,同比增4.4万亩,总产14570吨,增11%,产值24.7亿元,增6%。柑桔总面积55.75万亩,预计总产46.4万吨,同比增9%,产值6亿元,同比增13.2%。中药材播种面积38.75万亩,同比增1.8万亩,预计总产13.65万吨,同比增5%。蔬菜播种面积116.68万亩,同比增12.96万亩,预计总产170.72万吨,同比增12%。水产放养面积47.9万亩,预计总产7.28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15.02亿元,增14.5%。

(三)基地、加工快速推进。加大“四百万”工程建设力度。新发展特色产业基地面积34万亩,其中茶叶6万亩,核桃10万亩,中药材15万亩,其它特色产业3万亩。累计茶叶70万亩,中药材129万亩,核桃117万亩,山羊116万只。加强中低产果茶园改造,完成茶园改造9万亩,桔园改造3.5万亩,其他3.5万亩。强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发展,预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全口径统计)将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40%,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1。

(四)农村经济保超规划。预计全年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可达271亿元,同比增8.3%。其中农业产值可达156.9亿元,同比增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00元,同比增长13%。完成农业投资10亿元,同比增19%,完成渔业投资2.6亿元,同比增73.3%。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着力增产丰收,科技推广实现新突破。一是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地膜覆盖作物面积120.8万亩、小麦“一喷三防”面积109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390万亩。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总面积1219万亩次,防控面积1175万亩次,病虫危害损失率2.97%,挽回损失14万吨。三是加强高产示范创建。建设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40个。小麦、油菜、水稻、玉米高产示范片平均亩产分别达373.4公斤、158.9公斤、567公斤、376公斤,较非项目区分别增产63.4%、52.6%、6.4%、24.7%。四是加强新品良种示范推广工作。“两杂”种子新品种示范率95%。推广“武花一号”金银花良种苗木11.5万株。开展“胭脂米”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五是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与华中农业大学签署协同服务秦巴山片区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备忘录,将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共建食用菌专家工作站”、“秸秆还田耕整机研制”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朱英国院士工作站落户的中青农业有限公司。六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市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业实用人才培训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三大科技支撑平台加速推进。

(二)着力提质增效,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服务。市人大组织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及意见。成功争取全省“10强50佳”企业评选活动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年会在召开,市5家企业被评为“全省50佳”。借省会议东风,推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对接,实现对接项目21个,意向投资额达38.86亿元。建立局领导联系企业和园区制度,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统计和农业产业化报表上报制度。召开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和推进会。二是加强龙头企业培植。引导企业开展资产重组,注册成立玄岳武当道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全市102家农业产业化经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年度监测,淘汰不合格企业20家,开展第九批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申报评审工作,市政府新认定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5家。至此,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69家,其中部级1家,省级31家,市级137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0家,同比增32家。促推企业融资,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2家企业在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成功召开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协会换届工作顺利完成。三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市(郧阳区)农产品加工园区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新增入驻企业4家,总数达到17家。积极推进丹江口市水产业加工园区招商引资。加快房县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推进竹山县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新引进食用菌和茶叶加工及出口项目。四是农产品市场开拓取得新成效。以武当山珍系列产品开发公司为主体,组织近20家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农垦集团公司建立供销关系。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会展。先后组团参加2014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十一届中国武汉农博会、北京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第七届中国武汉茶业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40余家企业参展,34个产品在各农博会上获得金奖。市蔬菜贸易服务中心克难奋进,为确保蔬菜市场供应做出了积极贡献。五是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樱桃沟村,先后荣获2014年“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最美村镇”等殊荣;竹溪龙王垭生态文化观光园申报“国家休闲农业示范点”已获公示;张湾区斤坪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子胥湖、郧县月亮湖、安阳湖、张湾斤坪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园,丹江口武当花谷等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规划起点高、投资规模大,成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新亮点。六是品牌建设再上台阶。参加北京“武当道茶”国际研讨会,省农业厅主要领导、市政府分管领导亲临会议,“武当道茶”被农业部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授予“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武当道茶”在2014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位居全国农产品第三位,品牌价值40.65亿元。“武当道茶”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新获“三品一标”产品27个,其中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7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认证基地面积达172万亩。

(三)着力项目建设,农业发展增添新动力。一是全力争取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赴省农业厅衔接争取,得到省农业厅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对市农业局项目争取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二是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会同财政部门下拨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3940万元。争取国家、省级现代农业发展专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农业项目40多个,项目资金4584万元。三是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启动国际农发基金(IFAD)贷款省秦巴片区市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项目,实际完成投资3741万元,占年度计划的82%,完成特色产业基地建设4525亩,畜禽等特色养殖84户。推动IFAD秦岭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000万资金滚动开发常态化。实施农村能源建设项目,推广户用沼气10931户,新建小型沼气工程119处。“三沼”综合利用实现新突破,面积达36万余亩。成功承办了由农业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投放苗种1000万尾。农业部副部长牛盾亲自参加增殖放流活动,并对的组织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郧西县成功申报大梁野生资源保护区。四是重点推进科技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水稻覆膜合作项目研究工作。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关于地膜水稻轻简栽培技术、高产攻关和推广,优质绿色品牌有机化、标准化、产业化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秦巴山片区()小麦条锈病精准监测及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率先在全国开展“一县一品”科技扶贫对接活动,现场签约25个科企对接项目,意向投资额55.6亿元。积极推进武当道茶产业园建设项目,给力粮油有限公司新增投资3000万元,积极推进与浙江海亮集团招商对接活动。

(四)着力机制体制创新,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工作。新增土地流转15.57万亩,累计达到58.26万亩。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05家,累计达到1255家。竹溪县心连心贡米产销专业合作社、房县嘉禾农业加工专业合作社等10家农民合作社被认定为部级农民合作示范社。加强家庭农场培育和管理服务,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台账,新增注册登记家庭农场141家,累计达到175家。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制定《市农民专业大户认定指导标准(试行)》,新增专业大户1069家。三是着力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丹江口市整体推进,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为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探索了经验。四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批工作,共审核批复8个县(区)、127个乡镇、916个村“一事一议”项目筹资金额1763.2万元,人平14.49元;筹劳597.66万个工日,劳平9.6个工日,都在规定范围之内。

(五)着力市场监管,农业执法取得新进步。一是农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保秋播和夏季百日行动等专项整治,全市出动执法人员3000余人次,执法车辆600台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检查经营门店(企业)2000多个次,整顿市场200多个次,办理执法案件53件,调处涉农纠纷35起,为农民挽回损失近千万元。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向好。加大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落实力度,对城区及武当山特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拉网式执法检查,共检查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5份。开展生产环节用药用肥用种检查,重点对禁限用农药的监管,杜绝使用甲胺磷、对硫磷、孔雀石绿等农(兽)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抽检,组织对县市区开展四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共抽样检测572个;配合省农业厅抽检4次,共抽取样品209个,总体合格率居全省前列;完成省厅“三品一标”专项抽检工作2次,共抽检样品7个;加强元旦、春节、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期间农产品例行监测工作,共监测样品468个。三是农业法制建设有序推进。“六五”普法活动有序开展,结合“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和宪法日等活动,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企业、种养殖大户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科学使用、农业“三品”系列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稳妥开展丹江口库区网箱养殖清理工作。全市收交拆除网箱23719只,兑付资金1046.84万元,取得阶段性成效。

(六)着力对口协作,农业开放开创新局面。一是建立健全对口协作工作机制。与北京市农业局签署了《北京市农业局与市农业局现代农业发展对口协作框架协议》。两地农业部门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明确具体任务和重点内容,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协商机制,互访10余批次。选派一名干部挂职,举办农业干部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家两期培训班,开展农业信息化专题考察对接,达成意向协议。邀请北京二商集团、北京顺鑫集团等20多家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来我市考察,并签订《市人民政府与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框架协议》、《市农业局与中视金桥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为下一步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以启动实施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对口协作务实交流。先后与北京市农业局共同实施完成“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业技术、特色畜禽养殖培训”等3个合作项目,联合北京市农委、农业局做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项目实施前期准备工作。三是以推动转型发展为目标,不断深化对口协作合作内容。借助北京科技、人才、市场、项目等资源优势,加强我市生态农业品牌开发,推进生态农业资源开发和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合作。

(七)着力服务职能,部门工作彰显新特色。进一步强化职能,优化服务,农业部门服务“三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升。一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主抓手,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加强制度建设,以优良的作风保证农业各项工作完成,有力整治了“”问题,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力促进了重点工作的开展。农业部领导赴调研市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并给予充分肯定。二是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坚持弘扬“求是、创新、敬业、为民”的部门精神,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行工作过错追究制和限时办结制,试行按月推选优秀员工,激励干部职工善谋事,能成事,敢担当,会创新。三是以科技培训为突破口,着力培养新型人才。四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联合市电视台拍摄制作6集专题系列片《产业强农---聚焦市农业产业化》,获得良好反响。农业信息网实现信息日日新,网站信息累计2.2万余条,网站留言回复率100%,被省农业厅表彰为全省优秀农业网站。信息工作在市委办、政府办考核中名列市直单位前茅。新建信息化应急指挥中心。与北京农村信息化合作务实推进。办好农业信息网、惠农手机报,积极开展“12316信息惠农家”宣传日主题活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信息服务,推进信息入户。

2014年,市农业局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万名干部进万村惠万民”活动突出工作组、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全市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保水质、迎调水”百日攻坚战先进单位、“绿色机关”等荣誉称号。

上一篇:农业局主要工作目标与目标措施 下一篇:商务局商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