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本土论文:地区生态本土化发展透析

时间:2022-09-20 02:43:08

生态本土论文:地区生态本土化发展透析

作者:崔晓明 单位:安康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1生态旅游本土化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部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著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著,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策略

3.1建设陕南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秦巴山地和汉水、丹江、嘉陵江独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陕南独特的亚热带生态景观,秦、陇、荆、楚、巴等文化形态在此融汇并形成浓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风情,近年来陕南开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为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城市群、成都、重庆、武汉、天水、兰州、郑州等周边城市的风光风土人情迥异的陕北地区、沪、京、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则为陕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或潜在客源市场.陕南三市应通过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开发详细规划,打造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建设和提升精品生态旅游景区.根据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开发价值,对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及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生活地实行核心区严格保护措施,严禁旅游开发和其他商业活动.针对不同旅游市场开发多层级旅游产品,在秦岭南坡留坝、佛坪、宁陕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质遗迹带等,限制性开发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环境认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营、观鸟等低容量、小规模的生态旅游活动;在秦巴山地和汉江谷底盆地以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天华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见长的自然景观带,开发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自然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娱乐、会议等旅游产品;依托陕南独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利用陕南高速公路网,建设一批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如宁陕、岚皋、洋县、佛坪、留坝、柞水、商南、镇安、紫阳、石泉等,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成为陕南突破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通过“绿色陕南,生态家园”树立陕南统一的旅游形象和营销品牌,使陕南成为具有集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探险猎奇等为一体的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陕南部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扶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等方面也可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进一步将陕南打造成为在城乡统筹、融资、土地管理、资源要素市场化、生态补偿等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实现陕南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3.2依照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目标构建陕南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产业集群使得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15],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旅游集群也会因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旅游企业如饭店、餐厅、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和生态破坏、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等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目标实现和布置旅游产业,如餐饮、住宿、娱乐、旅游设施和装备制造、交通企业的生态集群,加快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通过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使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旅游企业及所有旅游生产、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目标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资和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创造条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旅游方式.3.3构建本土化生态解说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是由导游讲解、解说牌及标识、游客中心、旅游手册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说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向旅游者传播环境知识、传授环保技能,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16].国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注重体现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国内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多注重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传说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对旅游者进行地理成因、环境保护等科普教育.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应建立本土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将陕南生态系统类型、成因、结构和分布规律、生态演替规律、珍稀动植物保护、陕南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等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旅游导游员生动的专业讲解,以及清晰、简洁、准确的文字、标识、图件、电子读物等,使旅游者乐于接受生态教育,树立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3.4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管理陕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极高,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旅游对环境影响和变化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生活影响的研究.可利用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如用无线电通讯、高空成像、卫星、遥感红外线、带环无线电跟踪等先进技术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准确掌握动植物的数量分布消长和活动规律[17],为陕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方案.要加强生态管理,根据功能分区合理测算陕南生态旅游承载力,加强对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陕南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培养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针对迅速增长的陕南自驾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务系统、游客救助系统,并加强游客生态伦理教育,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服务、设施设备和商品,改善他们的环境态度.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参与陕南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受益于生态旅游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并自觉保护环境.3.5开展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合作陕南三市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性,西汉、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使得三地连接西安、重庆、成都、武汉、兰州、郑州等重点客源市场的旅游环线逐步形成,成为建设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三市还需根据市场需要,比较各自资源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化、差异化设计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环线和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质低价竞争,并通过差异化价格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陕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产品设计也利于培育区内客源市场,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在区域总体旅游形象下,根据地域资源特色和文脉差异塑造不同的次级旅游形象,赋予旅游目的地产品丰富完整、体验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联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创造为游客所感知的陕南旅游独特价值和难以为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旅游市场的认同和忠诚,占据区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4结 论

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可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也将成为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开拓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渠道.本文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南为例,分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提出通过建立陕南部级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严格的功能分区和提供差异化产品,依照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目标构建陕南旅游产业生态集群,构建本土化生态旅游解说体系,培育合格的生态旅游者,加强陕南生态环境监控和生态管理,开展陕南区域旅游合作等,使本土化生态旅游成为实现陕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路面建设论文:乡村路面建设与生态维护简述 下一篇:民俗道德论文:民俗道德的生态延伸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