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具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20 12:02:44

数学教学具使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具;学具;使用;存在;

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3—0059—01

一、教具、学具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交流与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教具,学生在讲台下操作自己的学具。学生根本没有听教师的讲话,也没有看教师的演示过程;在教师讲解时,学生还时不时地弄出各种声响,影响教学的良好秩序;教师一旦宣布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学生马上动手,教室里立即出现热闹的场面。一两分钟后,教师要求学生停止操作学具,汇报自己刚才操作的情况,并阐述发现了什么。一部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预期的答案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看出,学生对操作学具干什么,还没有明白,当然更谈不上自己的发现;也有一部分学生能较好地使用学具,但对操作过程和发现了什么,却说得不流畅、不完整。如此种种现象都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并探讨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具、学具,使教具、学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合理使用教具、学具的对策

1.教具、学具准备要充分

在教学中,操作的主体不同,教具、学具的选用应有所不同。教师演示的教具应大一些,便于学生观察,颜色应鲜艳一些,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用的学具则可根据学生学段高低和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进行选择,尤其低年级应准备新颖、别致、色彩鲜艳的教具和学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单调、多次、重复使用同一教具或学具。

2.教具、学具摆放位置要合适

让学生拿出学具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讲清学具摆放的明确要求:学具摆放在课桌左上角,并依据其大小、形状、颜色有序摆放整齐。不经教师许可,不随意乱动学具;学具操作和演示完毕,按要求迅速将学具回归原位。这一做法,要在学生操作前清楚明白地告诉学生,并在学具使用过程中利用较为集中的时间进行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具操作习惯;帮助学生养成不随意摆放学具、听课时摆弄学具,不认真听讲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使用学具的习惯

在让学生动手操作前,应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的步骤,仔细听取教师讲解;在听清学具操作要领和教师要求操作学具的命令后,迅速按要求进行学具操作,立即进入探究学习状态。并一边操作,一边叙述操作过程;操作过程中能积极思考学具操作中蕴含的数学方法和知识;学具操作结束后,能及时、迅速地整理使用过的学具,使其回归原位。

4.教具、学具操作要规范

教师对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教具、学生使用什么样的学具,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教具、学具如何操作,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明白,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操作活动起到引路示范的作用。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2+4=6”时,教师可以拿着教具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再摆小棒,经历“2+4=6”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摆学具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

5.复述学具操作过程要准确、科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或得出结论。之后,还要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联系,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达到利用学具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优化学习的目的。

总之,科学合理地使用教具、学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反之,不恰当地使用教具、学具,则可能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甚至对学生后续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

上一篇:电动移动式车门设计 下一篇:遵循现代教育理念构建新型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