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

时间:2022-09-19 11:25:36

给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出路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发展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的一个 基 本国情。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 前农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有至少1.5亿。

■20世纪80年代之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一大批小城镇随之崛起,开辟了城市化的新 进程,各类城市也获得快速发展,吸纳了8000多万农村流动人口,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需 要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耕地少,工业发展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是我国的一个基本 国情。这一国情导致农村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只不过在计划经济时期处于隐性状态。改革 开放后,农业生产体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 权和经营权,解除了对农民经济活动的诸多限制,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短缺经济和计划经 济下将农民禁锢在农村的粮油副食品定量供给彻底改观,人多地少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现 在,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有测算显示,目前农 村绝对过剩的劳动力仍至少有1.5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 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 势,农业的就业余地越来越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背景和外部 环境发生了变化,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不断完善, 工业获得长足发展,告别了短缺经济,工农业产品普遍过剩,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乡 镇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加入 世贸组织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 大幅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对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 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 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农村劳动力及农产品的过剩使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日益强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企盼城 市化提供出路。同时,劳动力从低效益的第一产业向高效益的第二、三产业转移,是农业现 代化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然结果,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大批小城镇崛起,开辟了城市化的新进程,各类城市也获得快速 发展,吸纳了8000多万农村流动人口。但这显然还远远不够,需要城市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 力。

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各种制度约束正在逐渐破除,劳动力市 场逐步完善,就业制度趋向公平,特别是户籍制度改革已开始全面推进。但仍有许多因素对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构成障碍,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4亿多青壮年农 民中有近1/4是文盲和半文盲。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劳动力以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 度者为主,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难度较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土地对农民的生活保障 功能甚至强过生产功能,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后顾之忧需要解除;城市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壮大,以增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专家观点

专家武康平认为,城市化的定义可能比较复杂,但城市化水平作为一个统计指标,它确 实是很简单的。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城市化水平都等于城镇人口除以总人口,再乘以百分 之百。如果要把生产、生活方式等抽象的内容包括进去的话,它就没办法统计了。

推进城市化进程,既可以是自下而上,也可以是自上而下。例如,距离城镇较远的农民 ,他们是很憧憬进城的,如果有机会到城里作小生意或打工,他们是会很自愿进城的。但那 些就在城镇边缘,特别是发达城镇边缘的农民,就不是很乐意进城了。因为这些农民,已经 享受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他们利用宅基地建了几层楼房,高价出租,他们的 村民集体组织每年都能通过土地增值的收入进行分红,他们甚至还能享受农村的计划生育政 策(生育二胎),一旦他们成为城里人,以上的好处就都不见了,因此他们是不乐意转为城 镇户口的。对这些农民,政府有必要强制性地把他们转为城镇户口。

上一篇:如何接轨 第18期 下一篇:从农村拔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