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初度路犹长

时间:2022-08-22 10:35:52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02年之际,光明中医医院犹如一叶扁舟在这漫漫长河中度过了十个春秋。10年来,光明中医医院以探索中医药学为己任,传承中华瑰宝伟业为使命,锲而不舍,使中医药学得以发扬光大。更难能可贵的是医院励精图治,闯过重重关山,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时间隧道。

抚今追昔

假如时光能够倒流,那就把时间定格在1991年9月1日。这一天,对光明中医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而言,阳光分外明媚,笑脸格外灿烂,掌声特别响亮,几乎在开诊典礼鞭炮声响起的同时,预示着光明中医医院从此融进了改革开放百舸争流的大潮,步入了探索医学奥秘的殿堂。

常言到“十年磨一剑”。凭着众志成城,经过十年磨砺,如今的光明中医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教、科为一体,以中医为主,走中西医结合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从当初的一座小四合院、医疗设备仅18万元,一跃成为上海市区县中医医院中硬件条件最好(建筑面积达15600平方米,拥有百胜彩色B超、冷巴康宁全自动生化仪、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欧林帕斯纤维胃镜、贝德尔多功能麻醉仪等高新医疗设备)的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现医院设有14个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专科,7个辅助功能科室,在编职工356人,卫技人员30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43人,实际开放床位240张。抚今追昔,这一系列的巨大变化,能不令医院全体员工自豪?

从1991年9月1日至2001年以横坐标为起始点的发展图表显示:医院年门急诊人次从7.3万增至26.6万;年收治病人次从272人增至5501人;年床位率从7396%提高到了110.98%;总资产从170万元增至5293.4万元;年业务总收从100万增至4434万元。

与其说这是一组枯燥的数据,不如说是一条光明中医医院从无到有,从有到好,由弱变强的发展轨迹。在这组不断跳跃的数据里,无不浸润着全院医务人员的拳拳之心;在这组不断叠加的数据中,无不映衬出全院医务人员奋力树起救死扶伤的功德碑。在接踵而来的荣誉桂冠中“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物价、计量信得过金奖单位”,“上海市职业道德先进单位”,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光明中医医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志存高远

上海洋山国际深水港的开发,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意识超前的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及时捕捉到了这一信息,看到了作为深水港的陆域配套,在南汇区的东南部近2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耸立起一座现代化的海港新城,到2005年,居住人口规模可达到8万~10万,远期可达到30万人口,这无疑给南汇区卫生系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根据南汇区卫生系统的现状,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经过缜密调研认为,目前南汇区中部区政府所在地分布着中心医院、光明中医医院两所二级甲等医院,三所专科医院,西部地区有一所二级乙等的周浦医院,而东部即开发建设中的海港新城辐射半径内只有八所设备简陋、医疗能力薄弱的卫生院。中部由于医疗机构过于集中,各医院为求生存,多年来在硬件建设中呈无序投入,造成了资源浪费。随着海港新城的大开发所带来的东南沿海地区逐渐上升的医疗需求,如果从市区搬迁一所三级医院,由于人口规模有限与地域等因素,不仅抑制了三级医院的发展,而且仍然改变不了中部医疗机构过于集中的弊端,因此从有序调整南汇区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医疗结构角度而言,往东南部搬迁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是符合改革形势的。医院领导层坚信,光明中医医院已经具备了为海港前期建设人员提供预防、医疗服务的能力。于是,举旗东进,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框架逐渐浮出水面。

光明中医医院的设想得到了区卫生局、区四套班子及南汇各界的支持。根据南汇区卫生改革的形势,合理配置区卫生资源,区“十五”规划提出:“‘十五’期间,光明中医医院整体迁往海港新城,逐步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变”的思路。

志存高远的光明中医医院领导层慎思疾行,为建设东南部区域医疗中心勾勒出“一个定位、一个战略、三个机制、四个一流”的发展蓝图:

――确立以体现信息化的特征,符合新世纪发展需求,与海港新城配套的二级甲等现代化标志性中医医院的发展定位。

――实施人才战略,注重人才的开发、培育、引进和使用,做到远有规划,近有目标,精心实施,努力建立合理的学科人才梯队,使医院的医技水平上一个台阶。

――建立探索符合海港新城实际的运作机制,寻求医院联合重组或技术合作途径,强弱联手,优化组合,逐步形成医院的专科特色;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通过“内养外引”,使医院的专业技术队伍更趋合理、完善,更适应时代的要求。

――跟上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使医院建设达到“一流设施、一流环境、一流技术、一流服务”。

为了服务于南汇经济建设,为了医院的发展蓝图,光明中医医院全体员工将昂首共奏二度创业曲。

上一篇:IT也需监理 下一篇:内促管理讲医德 外树形象送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