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护理专业的生理学教学革新

时间:2022-09-19 09:24:33

高校护理专业的生理学教学革新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它是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大门,学好生理学将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应用人才铺平道路。改革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苦苦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也总结了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在高职教育中,如何使护理专业的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引导和培养学生获取和归纳生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的能力,是生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师要以职业活动为向导,以素质为基础,突出能力目标。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面对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临床护理工作为目的,使生理学众多种观点、理论都能指导护理工作。在生理学讲授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推理。例如,在讲授“心血管的调节”一节时,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重点内容,两者都作为临床急救药,但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在讲授“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时,联系大失血和过敏性休克两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血压下降应采取不同的抢救措施,大失血导致的循环血量减少,使血压下降的急救措施是输血、输液,补充循环血量来恢复血压,若用缩血管药物(去甲肾上腺素),不但不能升高血压,反而会加重病情。另外,可以把不必要的、重复的、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知识进行删减,如脑循环和尿的浓缩与稀释等可删掉;对于难点、重点等内容要在课堂上进一步阐述和讨论,如血液的理化特性、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心肌生理特性和生物电及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进行着重讲授。而对较简单的,又有实用意义的内容留给学生讨论与自学。经过这样的调整,既精练了内容,又保证了重点、难点的剖析,也体现了教材的深浅度,保证了教学的进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现代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也正反映了教学方法最具变革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中外教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1.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如在讲授“心脏的泵血过程”时,可将班级人数的48人,安排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至少两人一组),分成12组。让学生用图示法讲述心脏的泵血过程。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图谱后,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观摩、体验,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重视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经特定的软、硬件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能和强大表现力,遵循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兴趣为原则,调动多种媒体的联合效应,使文字、色彩、图像、动画、声音多种刺激并重,让学生完全沉浸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光盘、网络教学等手段能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使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呼吸过程、神经纤维的放电过程等生动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理解。在学习中,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因而极大地发挥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认知状态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使学生“乐学”。例如,在介绍胆汁的乳化作用时,在课件中,我们绘出两个试管的图形。同样以图形表示出每个试管中加入水和少量油,在一管中再加入几滴胆汁。结果两个试管的情况不同:不加胆汁的油在上层、水在下层。加入胆汁的试管,油变成微滴,悬浮在水中,不再分层。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学生凭借图形的直观形象,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对胆汁的乳化作用、帮助脂肪消化形成深刻的印象。

3.实施“问题教学法”。任何一门知识,都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的一个结构框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每个知识点,又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因此,解剖知识体系,要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人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一个一个地剖析解决。并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从问题开始讲授知识,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才能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不断提出相关问题,它能够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的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

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性教学既是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的沃土,又是推动学生全面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护理专业而言,其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生理学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技能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可遵循认识论:即“认识—应用—发展”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实验课实施“三步走”的科学方案:

第一步,基础性实验——基本能力的训练。

理论联系实际是生理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在开设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开设基础性生理实验:一方面可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各种实验器械的名称、用法和作用等;练习不同动物的抓拿、麻醉和固定等方法;进行动脉、蛙心、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等基本技能的操作。另一方面可进行验证性的基础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得出与理论相近的结果,从而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下一步进行综合性实验作好准备,也为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二步,综合性实验——综合能力的提高。

综合性实验是一类需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的实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理学的不同系统的多个实验的综合;二是多门学科(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不同实验的综合,即医学机能实验学。

①综合性生理实验是利用同一动物,同一时间观察各系统不同生理功能的变化。通过综合性实验可使学生理解不同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在机体中的不同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的统一性,从而形成对机体认识的“整体统一观”。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综合思维的方法,提高利用多系统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但这样的实验要求更加严格,必须在基础性实验中作好充分准备,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否则是很难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必须严格要求,耐心施教,培养兴趣,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②医学机能实验学是一门研究生理机能,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功能代谢变化和药物作用规律的多学科的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创新和动手能力,培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的实验综合起来,学生就能从中观察到动物从正常生理状态病理变化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毒性反应的整个过程。它包含了“三理”的专业知识,内容连贯,具有系统性。可加强学生对机体统一整体的认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由“验证性基础实验”向“综合性应用性实验”的转变。

第三步,设计性实验——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其根本的任务在于将前人的知识及其真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和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促使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把科研融入实验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其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鼓励学生不断的探索,为将来科研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基础。为此,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开设学生设计性实验,其本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类型,具备科学性、双基性(基本知识和基本机能)、整合性的特点。基本步骤是: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查阅收集并筛选获取信息资料、实验操作、数学分析、评价实验结果,最后进行总结与反思,形成小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索的课堂教学方式与生动、活泼、创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完美和潜能激发,为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科学的“三步走”原则,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实现从“理论验证性实验”向“科学研究性实验”的转变。有利于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创新教育的发展。另外,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实验,如血压的测量、心音的听取、心电图的描记、血型的测定等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上一篇:高级护理专业的教学创新思考 下一篇:护理专业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