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能的革新分析

时间:2022-09-18 05:27:47

高校职能的革新分析

作者:谢开勇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职能是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P1483)。高等学校作为一种育人机构有着自身的独特作用,这种作用的持续发挥决定了高等学校在社会系统中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传统经典高等教育理论认为:我国高校职能有三,一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开展科学研究;三是从事社会服务。这三种职能从表面上看,基本涵盖了高校的特有作用和功能,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高等教育的社会作用日益扩展的今天来看,传统高等教育理论对三种职能表述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常以一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统而概之,即使详述也多限于教学内容。开展科学研究,主要突出的是高校的学科、设备与人员优势,而对学术梯队建设、科学研究的意图、成果的转化、产业开发不曾提及,社会服务立足于守株待兔式的咨询与指导。

形成上述高校职能理论的局限性,其一是多年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一切活动要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计划经济孕育计划经济模式下的高等教育体系,决定高校职能的计划烙印。其二是我国教育理论受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理论影响较深。其三是理论研究与实际脱节是我国学术界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形成社会发展在前,理论指导滞后。尽管如此,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素质教育”、“创造性教育”、“主体性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等教育思潮的出现和教学实践的开展,高校职能在客观上已经出现了新变化和扩大。为此,有必要对“高校职能”的理论作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高校作为人类知识吸收、继承、传播与创造的专门场所,知识教育贯穿于它的活动始终。可以说,高校若没有知识教育这个基本活动,其他职能也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谈的知识不仅是一般意义的科学文化,还包括生活经验、技能技巧、心理素质、创造意识和社会行为方式等总和。这些知识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科学研究需要它,社会服务更需要它。据此,本文以“知识为主线”,浅议新形势下的高校职能。

一、知识的传授职能

传统经典的高校职能理论之一就是培养高级门人才。高校在具体操作中,主要立足于对学生“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育上,即传授书本知识,培养与书本知识相关的技能技巧,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需要的广义知识的传授人为地狭义成书本上的科学文化,其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是书本和课程要求的有限延伸,口小面窄,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基本上是单向地信息传输,即沿袭“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书本用书本,课堂以外的知识传播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没能很好体现。当今高校知识的传授职能是广义的、多方面的:

其一,对“知识”界定应是广义的,所传授的知识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信息、科学体系结构,还包括学习方法、道德观、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人际交往、思维训练、科研能力和创造意识等,凡社会、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的就是高校所应传授的。

其二,学校和教师为传授好知识,不只是搞好教学计划、选择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进行教学考核,还要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诸如在国家教育培养总体目标下,根据区域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的特色,调整和细化培养目标,做到培养目标稳中求变,动态地与社会保持一致。尝试多种学制,完善学分制,试行休学制,加强主辅修制等。学生既可在学校学习,也可到社会或企业学习,不恪守一隅。

其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知识传授职能体现得好与坏是由学习主体掌握知识多少和所掌握知识的社会认可度来决定的。现在的大学生在完成好规定的学习任务外,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所学知识今后在社会上的可用程度,学校正在传播的东西未必全部是学生毕业后所需要的。为此,高校知识传授的安排,应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和社会信息的反馈,教学以学为主,教为辅,扩大选修课程面,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转换专业,强化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意识,调动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知识传授成为教与学的自觉活动。

其四,加强高校活动课程建设。课堂只是学生在校学习、接受知识、形成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更多地还要受到课堂以外诸多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组织能力、人际交往、合作精神、人格品质、思想道德意识。高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美化校园,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教风学风,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受到更多的有益的知识熏陶。

二、知识的创新职能

17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首先提出大学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受他思想的影响,以后世界所有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倡导“教学、科研”双中心。从此,以“创新”为宗旨的科学研究在高校广泛展开,并作为高校职能之一沿袭至今。知识的创新职能是知识传授职能的延伸。高校要想体现好创新职能就必须处理好创新与传授的关系。知识的传授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扎实、宽厚、系统的知识,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纯属空谈;没有创新的传授知识,这样知识的获得意义不大。传授为了创新,创新可进一步丰富知识的传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高校知识创新职能应体现于两方面: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知识创新的教育。从知识的创新与传授的关系看,要创新首先得把好传授教育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必须是通过实践验证、被确认为有根有据的;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求异求新,积极发问,对学生在知识上的“奇异怪想”多正面引导扶持,切忌责备。更新教学内容,及时把最先进的知识、技术、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形成学生的求新欲望。变换教学方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学生接收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利用高校特有优势,有意识安排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科研是一种创新活动,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接受锻炼,可以使他们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基本的科研素质。改革考试命题方式,传统考试大都是“什么是什么”的知识性命题,闭卷答题,限时交卷,只能考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情况。考题应少问“是什么”,多问“为什么”,答案不只局限于标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应给予成绩。让学生充分思考,力求创新。

另一方面,突出科研中的创新成分。我国高校每年所有科研立项到底有多少,大概很难有一个精确的数字。而在这众多科研项目中,称得上真正有创新的可能只有少部分。大多数科研项目都是将此技术成果,运用于解决彼问题中去,这样的研究只能属应用性,没有多少创新。“创”乃“创造”、“开创”、“创立”,“新”乃“新颖”、“新奇”,已有的不叫创,更谈不上新。“创新”是要求在一些人类未知的领域里去探索、发现,找出新的规律和真相来。国家提倡的“知识创新”、“创造教育”,充分说明我国在知识方面的创新是不够的。高校科研人员集中、学科门类齐全,设备较为先进,为充分体现“科研中心”的作用,进行“知识创新”乃份内之事。从高校内部角度讲,对所有科研项目应分别对待,在维持应用性科研的同时,加大对“知识创新性”研究的支持。只要是“创新”的科研项目,应保障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在人、力、物、政策上给予倾斜,不限时,允许反复,对“创新”成果予以重奖。只有这样,高校的知识创新职能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三、知识的物化职能

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并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束之高阁。据统计,我国高校总体上的科研成果能及时投入生产,转化为产品的只有30%左右,70%的科研成果或多年藏于档案室,或滞后转化,效益锐减。这种大量科研成果只投入、不产出或产出较少的现象,既是政府、高校资源投入的浪费,也是社会财富的严重损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单靠社会来促使高校知识的物化是不现实的,高校应主动积极地采取措施。

高校知识物化职能的发挥可从三方面进行:

一是制定知识物化政策。1999年3月,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局颁布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这为学校的“知识物化”提供了政策支撑。高校知识物化内容可包括:允许教职工在业余时间从事知识物化培训、咨询、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对成果转化有功人员给予奖励;设立成果转化经纪人岗位,专门从事知识物化工作;并可考虑实行一票制,将成果转化与评定专业职称挂钩,使高校内部的知识物化机制完善畅通。

二是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积极与企业、地方政府合作,利用企业、地方政府的资金、人力资源、设备优势,结合高校的智力之长,共同搞科研,开发新产品,或推广和应用高校新的科研成果,使之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这既促进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企业获得市场生存空间的能力;与此同时,高校也获得应有的资金回报,加速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

三是自办高科技企业。联合地方政府、企业促进知识物化,势必会受到他方因素的制约。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自办一批科技企业,让自己的企业直接进行知识物化工作,直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这样既可缩短科技成果物化时间;同时还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高校知识的物化因科技含量起点高,易能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可使高校从一个消费型事业单位转变成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教育文化实体,增强高校生存能力;同时物化的收益也为高校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四、知识的集成化职能

集成是指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知识的集成是指将某个、某些领域的知识集中起来,按逻辑、体系序列,形成新的知识学科体系或学科门类。高校是人类知识、特别是新知识占有最为集中的场所之一,对所存有的知识不仅具有积累、传播、继承的责任,更具有发展创新的特别功能。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新的学科理论出自于高校。这是因为,高校在对知识占有、传播的同时,还对知识进行不断的发展、创新,并集大成,从而产生新的知识和学科理论。由此可见,要使我国高校在二十一世纪立于世界先进高校之列,进行知识的集成,创建新的知识理论、新的学科门类应成为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客观地讲,我国高校这方面职能体现得很不够。教学中所安排的课程,多是几年、几十年一贯制,一本教材讲很多年,一门课程年年依旧。

即使开设新的课程,出现新的学科、新教材,也多数为泊来品,或剪辑成本,或翻译成教材。如此下去,高校想取得足够的生存空间,立社会之巅,在国内外具有独特优势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高校在充分履行前三种职能的同时,还需加强知识的集成职能,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时间长、效益滞后,为人们所不愿多投入的。要知道,基础理论研究的价值在“基础”二字,其理论的指导意义极大。不难看出,凡是某一基础理论的出现,必定会导致相关众多应用学科理论的产生;基础理论的沉寂,应用理论也就停止不前。据此,广纳百家之言,吸收新的知识技术,积极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创建新的学科门类和知识体系,集知识之大成应成为高校的职能。

本文所论高校职能,是根据目前高校在社会变革中,体现出的实际作用与功能、高校改革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而提出来的,以“知识”为主线力求中心突出,职能连续,层次分明,实施有序。上述四项职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识的传授是基础、前提,知识传授为了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利于知识更好的传授,有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授,才有知识的物化,知识的不断物化需要知识的集成作保障。四者不可或缺与割离,它们都是高校应充分履行的职能。

上一篇:高等教育观点探究的新出路 下一篇:高等教育论述改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