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时间:2022-09-19 12:42:47

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王荣生先生曾指出,我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一直难以呈累进状成长,语文教育研究缺乏学术的规范、原则,乃至缺乏起码的学术意识。①其原因,在笔者看来,这跟我们语文教育界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严重缺失不无关联。在现实中,很多从事语文教育研究的人事实上是在一种跟着感觉走的状态里完成自己的“科研”的。语文教育研究到底怎么搞?这是一门学问,而目前来看,这门学问的建构还难如人意。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问题诸多。而讨论某一研究领域,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是研究什么,这是一切研究方法论的逻辑起点,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也不例外。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带有原命题性质的问题。本文就此作一些探讨。

一、 宏观的考察

“教育研究的对象”与“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二者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从概念自身质的规定性来看,上位概念对下位概念具有基本的方向导引与限制作用。因此,基于“教育研究的对象”这一宏观视野来探寻“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一条可行且有价值的路径。

关于教育研究的对象,人们的回答并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研究的对象是人;第二,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第三,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第四,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存在;第五,教育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或教育学问题)。②

第一种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即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无疑教育研究对象中必然要涉及到人;但问题是,这一命题抹去了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因为以人作为研究对象的领域或学科绝不仅止于教育,比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都要研究人。显然,把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人显得太过笼统与泛化。

第二种观点似乎只承认教育其物质或实践形态的存在,不承认外化了教育的观念、规律等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没有认识到相关教育理念性的东西也可以作为独立存在的特殊形态而直接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这一观点忽视了大量的教育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教育的观念、理论等,无疑,排斥已经存在的形形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是狭隘的。这种观点窄化了教育研究的对象。

第三种观点把教育规律和教育现象一起作为教育研究的对象,表面上看显得比较完美,但它有两点欠缺:首先,许多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并非都是教育的规律,用教育规律涵盖众多的教育的理念、理论、观点等是不恰当的;其次,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两者关系极其密切,研究教育现象的目的即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事实上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与追求,因此,笼统地提教育规律,含糊了教育研究的目的与对象之间的界线。

与前三种观点相比,第四种观点较为全面地指出了教育研究所涉足的领域。显然,“教育存在”包含着前面所讲的人、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存在,有教育实践形态的存在,有教育理论形态的存在,还包括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作为一种宽泛意义上的教育存在,无论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往往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涉足的领域。那么,到底该如何更加准确地界定与表述教育研究的对象呢?

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看法,研究者的活动所针对的实际领域是该研究的客体,而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才是研究的对象,这里的客体和对象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呢?从研究活动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来看,研究活动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为终点的一个研究过程,“问题”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始终,并引起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问题是联结主客体的中间环节,特定性质的问题是特定学科的研究对象。③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的问题(或教育学的问题)。这便是上述所讲的第五种观点。

这里,我们较为赞同第五种观点。具体到语文学科,事实上,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探究的过程。“问题”一直伴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一切都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可以说,“问题”构成了语文教育研究存在的理由。据此,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界定为语文教育问题,即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实际矛盾与理论困惑。语文教育问题以及研究者探索语文教育问题时特有的学科视角、研究指向或侧重范畴,是语文教育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特殊性所在。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辐射出的作为语文教育活动主体的人即语文教师与学生、语文教育现象、语文教育规律以及各种以语文教育问题为纽带的语文教育存在,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

二、 微观的审视

上述从宏观的视野所作的初步探讨,有助于我们明确语文教育研究对象的一个总体范围与走向。下面我们再深入到语文学科内部,从微观的角度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有哪些。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具体的对象所指,语文教育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有两家观点值得我们注意:

一是王荣生先生的观点。王荣生在其专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构建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归属参照系,归属参照系有纵横两个维度。横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类型,纵向维度指语文教育研究的层面。王荣生所言的语文教育研究层面事实上即为我们这里探讨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他提出的语文教育研究的七个层面如下:人――语文活动层面;人――语文学习层面;语文科层面;语文课程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学具体形态层面;语文教育评价层面。④

另一是李海林先生的观点。李海林在其编著的《语文教学科研十讲》一书中指出,开展语文教学研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理清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这个所谓的“理论体系”事实上即是从语文教育研究到底研究什么即“研究对象”的角度来阐述的。李海林从三个维度即“研究层次”“研究模块”以及“分相研究”回答了这一问题。⑤具体包括:语文课程与教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语文教育史研究、语文课程论研究、语文教学论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等。

上述两家见解基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也都有助于我们扩大认识视野。

关于具体的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本文探讨的思路是这样的:上文我们基于宏观的视野,根据教育研究的对象即教育问题这一思想,指出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即语文教育问题,这里我们将从“语文教育问题”这一基点出发,来探讨语文教育研究的具体对象。

我们认为,所谓“语文教育问题”,可以展开为三个基本问题和五大要素。三个基本的问题是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是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言的。“是什么?”要求对语文教育问题进行识别与判定;“为什么?”要求回答语文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怎么办?”要求提出解决语文教育问题的办法。五大要素是指:教学、课程、教师、学生、环境。这五个要素以语文“教学”为纽带而展开,我们用下图来表示:

[课程][教学][环境][教师][学生]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语文教学,语文教学要运作,首先要有活动主体人的存在,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文教育中表现为语文教师和学习语文的学生。任何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语文教育也是如此。语文教育要想实现一定的目的,必须要借助能承载与语文教学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的载体,这个“载体”最主要的即为语文课程,它包括一切显性的课程资源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此外,语文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无法避免地要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地方、学校层面的制度、政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譬如,政治因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影响自语文独立设科开始或大或小、或明或暗地一直存在着。上述这些影响因素汇集起来便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一个大“环境”。无疑,研究语文教育,这个大“环境”是不能忽视的。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五大要素,或者说,语文教师、学习语文的学生、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环境表征着语文教育的存在。语文教育研究归根结底就是研究语文教育,构成语文教育存在的五大要素自然也就是构成语文教育研究的核心要素。所谓语文教育研究,实质上就是研究与语文学科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教育环境相关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①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③杨小微著《教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王荣生著《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⑤李海林著《语文教育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江苏省宿迁学院教育系;223800)

上一篇:论生本教育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下一篇:做一名专业型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