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和反思

时间:2022-07-25 02:05:38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和反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小说巨匠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课前你们都认真读过这篇小说了吧?

生(齐):读过了。

师:我问大家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这篇小说一共多少段?(生笑。)

生:一共55段。

师:这篇小说中你感受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生1:小说的结尾令我震撼,我没有想到结尾会是贝尔曼画上去了一片叶子,琼珊活了下来。

生2:贝尔曼这个人物,他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另一个生命,他的杰作是这样完成的。

生3:小说的语言生动、幽默,印象很深的是第30段的这句:“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的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师: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贝尔曼,这节课我们就首先走近他,欣赏他吧。小说中哪些段落写到了贝尔曼呢?

生:第30到第36段,还有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默读写贝尔曼外貌的语句语段。

师:请同学合上书,我们一起来想想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失意的画家,脾气暴躁,嗜酒,摩西般的胡子,萨蒂尔似的脑袋,小鬼般的身材,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

师:他的胡子到底是怎样的呢?

生:比较长吧,因为能顺着身体“卷垂下来”。

师:“卷垂”下来除了能说明长,还能说明什么呢?(生沉默)

师:“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他的胡子会像美髯公的胡子那样漂亮吗?

生:不是,估计是乱七八糟地长,很邋遢的。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写人要写传神之眼。贝尔曼的眼睛是怎么样的?

生(齐):充血流泪的眼睛,迎风流泪的。

师:他的眼睛为什么会这样的?

生:身体不好。

生:喝酒喝多了,高血压了,眼睛充血了。

师:我们感觉到贝尔曼就是一个生活很艰难、外表邋遢的艺术家,是个很平凡的人。他是个脾气很暴躁的小老头,从下面对贝尔曼的语言描写更可以看出。他“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我们请同学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文本。(一男生一女生分角色朗读第33,34,35段。)

师: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贝尔曼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咆哮呢?

生:表面暴躁,实际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1:第34段中“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这样“讽刺地咆哮”,实际是一种焦虑,是一种关爱,是怕琼珊真的会死去。贝尔曼虽然失意,但仍然珍爱生命,从来不想放弃生命。

生2:我特别喜欢第35段。这是对贝尔曼被请求帮忙时的语言描写,语言不加修饰,发自内心,豪爽和热心肠的品质展露无遗,很好地表现了贝尔曼的形象,绘声绘色。文章不断强调“杰作”这一词,既表明贝尔曼一心想画出杰作却碌碌无为,也暗示了文章的核心主旨,具有比喻义,为下铺垫,埋下伏笔。

师:是呀,贝尔曼被生活磨砺得不可能优雅地表达自己。我看英文原版的小说时,发现老贝尔曼的语言中连看似简单的单词都是错误的。同学说这里为下铺垫,的确是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令同学震撼的结尾就知道了。

苏艾把贝尔曼因何而而亡告诉琼珊时,“苏艾把她连枕头一把抱住”,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一女同学来朗诵这一段,其他同学思考。

师:这时的贝尔曼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生:贝尔曼无疑是不平凡的。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注意到了这几句话:“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的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剩有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这是一段看似轻描淡写的勾勒。仔细想想,贝尔曼在凄风苦雨中画画,多艰难呀,一盏燃着的灯笼说明他画的时间很长,他的眼睛“迎风流泪”,可还要趴在梯子上画,可他却坚持做了。

师:同学看到了轻描淡写背后的意蕴,很难得呀!贝尔曼的形象在我们心中越来越崇高。关于贝尔曼这个人物,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文章明明是想赞扬贝尔曼,但为何写他脾气暴躁、喜欢喝酒,一副瞧不起人的小鬼样儿?

生:欲扬先抑的手法。

生:真实。如果我们让贝尔曼去掉他那招牌式的胡子,不喝劣酒了,把他打扮成文质彬彬的绅士,气宇轩昂的,他还能咆哮吗?

师:我们觉得贝尔曼是白璧微瑕,但瑕不掩瑜。让人觉得贝尔曼是个活生生的,生活中的人物。如果让你写一个小人物,你停留在底层人的脏乱上,说底层人可恶,那只能是下等;透过现象真实地看到底层的光辉,说底层人可敬,只能是中等;能够发现底层人即可恶又可敬的,才算见到真实复杂的人性,是上等。

生:第30段结尾说贝尔曼:“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为什么说贝尔曼是“看家恶狗”,是不是有点太刻薄了呢?

师:狗,有什么特点呢?

生:忠诚,但有时很凶。

师:贝尔曼的暴躁、咆哮,十分关心年轻的艺术家,恶的目的就是为了忠诚,像不像狗呢?

师:贝尔曼这样的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局可能是很悲惨的,死后不会有“很多辆马车送他出殡”,也没有一块像样的墓碑,可他的精神却如同日月星辰在文学的苍穹中熠熠闪光。请为这位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写一则简短的墓志铭吧,只要一两句话即可,让更多的人记住他。

师:在同学写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则精彩的墓志铭:“生死一知已;存亡两妇人。”这是谁的墓志铭呢?

生(个别小声说):韩信的。

师:“一知己”是谁?成也……败也……

生(齐):萧何。

师:两妇人?

生:一个是给他饭吃的漂棉絮的,一个是吕后。

师:这则墓志铭真是绝妙,工整不说,寥寥十个字精炼地概括了韩信一生的重大经历。我们就是要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贝尔曼的经历、给他一个客观的评价。

(生交流讨论、并把墓志铭写出来。)

生1:最后的常春藤叶,带走了他的生命,留住了她的生命,定格了美的内心。

生2:一个用爱和善心作画的老画家,一片永不褪色的常春藤叶。

生3:他用生命做画笔,画出了生的信念,点燃了生命的光辉!

生4:你的伟大是在不经意间诞生的。

生5:他,一个失意的画家,却将默默的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信仰,这样的他,平凡更伟大!生6:过量的松子酒/孕育着未来的杰作/无悔作少女们的骑士/满胸温情照亮游子的心/生命化为常绿的常春藤叶/傲然面对风雨/守护荒野中的灯/点燃梦想的飞翔/常春藤叶 与君常在

生7:终其一生,热爱艺术。平淡庸碌,性格不羁。心怀大爱,无私助人。人生最后,雨中画叶。为救他人,舍己生命。

师:请同学从这七句里挑一句来点评,可以是自己喜欢的也可以是需要修改的。

生1:我最喜欢第一句:“带走了”“留住了”“定格了”三个动词准确且对称,“他”和“她”用的也巧妙。

生2:第6句有点像小诗,不像墓志铭。

生3:第7句每句都四个字,而且概括全面。

生4:第5句恐怕贝尔曼没有那么高尚,不会把“默默的帮助别人作为自己的信仰”,他帮助琼珊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会赔上自己的命。

师:同学写的墓志铭很精彩,能够概括贝尔曼的经历与精神。同学在评价别人的时候能够实事求是,这点特别值得肯定。这个悲凉的世界让贝尔曼十分失意,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让这个世界温馨无限。诗人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老人生时不比夏花绚烂,死时却超越秋叶之美。

师:这节课我们用了很长时间走近贝尔曼、欣赏贝尔曼。他在这篇小说中的地位不可置疑,那我们把小说题目改成《贝尔曼的杰作》或者《贝尔曼救琼珊》吧?

生:不行。这样的题目不诗意。

生:恐怕不只是贝尔曼救了琼珊吧?

师:对,琼珊打败了肺炎这个坏家伙贝尔曼功不可没,那到底还有谁拯救了琼珊呢?

生1:医生。文中第11段:“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而且他还告诉苏艾要给琼珊活下去的信念。

生2:琼珊自己。她在第48段中想通了:“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想恢复自己和尘世和友情的联系。

生3:琼珊作为一个画家,“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这样一个愿望支撑她活了下来。

师:有了愿望,有了信念,人就活下来的希望就大了很多。人呢,总是有这样的弱点:凡事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聆听一下贝多芬的呐喊吧:人啊,你当自救!大家很多时候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所以人当自强。

生4:我要为苏艾打抱不平!苏艾做了很多事,你们怎么就看不到呢?(生笑)苏艾和琼珊只是租住在一起,两人非亲非故,然而在琼珊得了肺炎之后,为了让她有活下去的勇气,苏艾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对她隐瞒了真实病情,并且一心一意地照顾她。称她为“亲爱的”“淘气的姑娘”“小东西”。苏艾给她煨鸡汤,给她红葡萄酒喝。

师:还称她为“我的病孩子”,苏艾对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还总是细心地把窗帘拉上。

师:看到这样的答案,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琼珊能活下来,上面四个人的力量缺一不可。一个人想做成一点什么是需要很多人支持的。

师:这就是我们高中物理上学的“合力”,每个人都给你一份向上的力量,你就不能不向上。

生:琼珊生命之火曾经是如此微弱,几个人用爱使她复燃。

生:这些人都是 “小人物”,可是他们的身上有着大写的人性,大写的灵魂,大写的生存信念。

师:受这位同学启发,我想到了《我与地坛》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他们的命运是艰难的,但却坚忍地活着,并且给予别人毫不张扬的爱。

生:我想到了“大爱无言”,是大家无私的爱让琼珊活了下来。

师:这位同学的话让我想起了两句歌词:刘欢唱到:“天地之间还有真爱”,韦唯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我自己还想到了《庄子》里一个故事:泉水干了,鱼儿们靠唾沫和体液支持着活着,以后却相忘于江湖。这个就是一个成语的由来:“相濡以沫。”现在比喻在困境中人们相互支持。我还想到了一句童谣:“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今天恰逢感恩节,我们都应播下一颗善的种子,接受别人的善,懂得感恩,并把善传给周围人。

师:这篇小说表面上看像一泓静静的秋水,水面上拂过丝丝寒意。仔细读它,才会发现在它的底层奔涌着一股股汹涌的波涛。据我所知,台湾的小学生学这篇小说,北京的初中生学这篇小说,我们江苏的高中生也在学。真高兴,我们同学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已经不只在表面了。你们已经超越了四年前我对这篇小说的理解。那年我三十而未嫁,也是一个凄风苦雨的日子,我生病了,恰好要教这篇课文,我读后觉得自己就是琼珊,一个人躺在阴冷的寝室中看着窗外的梧桐叶飘零,想着人活着有什么意义。今天我再也不这样想了。

人们常常这样评价欧・亨利的小说:“含泪的微笑”。我以为更重要的有泪的时候能够笑出来。亲爱的孩子们,也许我们谁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可在这时,海涅说:“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把你的命运担起。”你永远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潜能,告诉自己:“挺住就是一切”!就像史铁生母亲说的:“好好活,好好活。”

师:今天的作业,第一请同学课后读一读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作品,深入体会他于不动声色甚至调侃讽刺的语言背后寄予这些小人物的赞美与悲悯。第二,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贝尔曼”。

教学反思

1.从对生活的感悟中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为了上这节课,我看了很多相关资料,越看越找不到感觉。直到必须要上课了,自己已经焦头烂额了,大家已经被我的焦躁的情绪折磨得很痛苦了,可大家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关心我,支持我。突然悟到:我现在基本是“奶牛”,“脑残”得不是一点半点,我为什么能坚持着上这样的一节课?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的力量。因此想到琼珊为什么得了当时是不治之症的肺炎还能活下来,绝对不是一片叶子。这就是“是谁拯救了琼珊”这一问题的由来。

2.教师在学生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最后的常春藤叶》是在台湾的小学课本、北京的初中课本、江苏的高中课本都可见到的一篇小说。教学目标的建立要基于文本和学情,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本文作为名家名篇,值得讲授的地方很多,但实际的教学要在一个课时完成,因此必须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讲授内容要有所取舍。课前预习是有效教学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不仅为课堂教学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学习的层次,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拥有了一次独立感悟和思考发现的机会。课前预习不只是泛泛地告诉学生要预习,要让学生看完小说后有所得。首先要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再者要读出问题来。学生预习的情况成为老师教学设计的起点。高中生能很快了解小说的情节,也会理解小说的主题,比如舍己救人啦,生命的潜能和信念的作用啦。可这篇小说的主题只在这里吗?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并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是这篇小说的主要魅力之源,教师应该把本文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感受和鉴赏作品的形象上。贝尔曼的形象学生大体是了解的,可是不是能深入理解呢?同学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文章明明是想赞扬贝尔曼,但为何写他脾气暴躁、喜欢喝酒,一副瞧不起人的小鬼样儿?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答案基本也只有一个:欲扬先抑。答案只是这样简单吗?他们理解不到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真实的人,人性是复杂的。在这里需要老师来引导。贝尔曼最后为什么能舍己救人?中间有伏笔吗?不细心的同学是看不到的,这也需要老师来引导。教师依循学生的感受或问题进入文本,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人格。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不向命运妥协的情操,关怀周围人的情怀。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三维的,它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有机整合,体现对人的价值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也许是更重要的。能够正确看待和理解底层人的生活,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帮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应该具有的能力和品质。

4.教师的教学智慧让人渴望。充分的预设,精彩的生成,这才是理想的课堂。对文本深入理解,在课前做足功课。在课上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这些需要真正的功底,但不是可望不可即。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不断给自己加压,不断修炼自己。

(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24)

上一篇:于细节处见精神 下一篇:放下作文教学中的应试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