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时间:2022-09-19 08:15:12

心理契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摘 要 心理契约有多征,相对于正式契约更容易被学生从心底所接受。针对高职教学管理,本文在心理契约视角下分析了进行学生管理影响的因素,为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在学生管理应用中心理契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契约;学生管理;高职学校

作为跨出高中校门的学生来说刚刚进入新的学校,往往新的学校便成为了学生们的精神家园。作为仍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们,这里的思想最纯净、这里的理想最高远。但是,近年来的风气已经成为异样的风景。上课瞌睡、考试作弊、对生命的意义懵懂都是近年来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与健全的制度规章相比产生强烈的反差,学生的素质并没有更好的提高,反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情绪,一种更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被需求。

一、心理契约的渊源

最早研究心理契约的是阿吉利斯,随后施恩和列为森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并证明了一些观点。即心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之间未公开的、隐私的互相期望。后期,卢梭也对心理契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心理契约是双方要达到期望的条件,不仅仅是履行约定而是履行自己相应的义务。心理契约虽然不是有形契约,但是他的确发挥类似有形契约同样意义的作用。心理契约其实就是个人奉献与他人获取,及其提供回报的之间一种内在配合,一种心里约定。

不管阿吉利斯或者是卢梭,都在心理契约上提出了双方的概念,不管是组织与员工也好或是义务双方也罢,都是履行心理契约的参与者。所以,心理契约的参与只能是两者以上。首先双方要有一定的关系,才会对对方产生期望,这是心理契约存在的基础,高职学生管理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而产生的。

二、高职学生管理构建心理契约的必要性

传统规则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作为硬性规定或多或少学生对此类规定有一定逆反心理,刻意或者潜意识的想去打破这样的规则。因为他们并没有从心底去想遵守这样的条条框框,反而认为这些规章制度影响了他们的生活。社会在发展,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学校千年不变的规章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学生的思想,学校规章制度的发展变化已经赶不上学生思想更新的速度。不能适应出现的新形势新变化。对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也不能很好的解决。学校只有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变化,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使学生与学校的发展目标达成共识才会促进学生管理、促进学生的进步。

心理契约正是学生管理的补充方法,没有从正面去强制学生做什么,对学生进行侧面引导,进行柔性管理。让学生在内心和学校产生一种契约、一种默契,使之自觉去遵守这样的潜意识下的规则,进而遵守学校的规定。心理契约是对学生的引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使学生保持一个乐观积极的情绪,更倾向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更积极融入到学校生活中去。

三、心理契约构建的原则

平等原则,就是主体之间要权利平等、地位人格尊严平等。

主动性原则,学生是教学管理中的主体,因此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动态性原则,其内容是随着双方的变化发展的改变。学生的心理期望不仅仅是受社会学校影响,还有学生的个人经历、家庭环境等因素而变现不同。因此心理契约要随主体的不同内容也有所变化。

反馈性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收集信息来充实完善心理契约的内容,在实施中不断调整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四、在心理契约视角下的学生管理策略

虽然学校是心理契约的管理者,但是教师是这个心理契约的执行者。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沟通,可以有效的沟通可以充分让师生双方了解彼此的心里期望,能够交流双方心理活动,有利于师生间心理契约的建立和完成。所以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效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会对学生的心理期望有一个了解,同时又能把学校的期望婉转的传递给学生,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与学校间的心理契约的形成,也可以提早、及时发现心理契约中的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另外,教师在表达学校的期望时,要尽可能的充分表达,这有利于学生对对方的了解,并且有利于在学生心理树立自尊自信。每个学生都希望收到尊重和重视,尽可能的充分表达期望能够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的地位和尊严。如果学生感受不到尊重或者学校给予的期望过低,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厌烦的心理,甚至对学习不感兴趣进而影响成绩。教师在运用心理契约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准确把握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并能够运用一些心理暗示的手法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积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以达到学校的预期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在运用心理契约管理学生时还要注意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心理契约要随着主体不同而适时进行调整。随着主体不同、所处环境的变换而调整心理契约的内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期望变化,来准确、及时地调整原始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模式,通过学校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期望来约束对方,使学生的行为达到学校的目标,使之和谐。虽然心理契约没有硬性规章制度那样的效度,但却可以更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参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心理契约管理模式的建立促使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认可,从而推动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肖云.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J].扬州大学学报,2006,6(03):32-34.

[2]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04):73-75.

[3]潘伟,董月芬,宇文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心理契约[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0(05):56-58+67.

[4]蔡茂华,张天儒,牟进洲.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04):117-120.

[5]刘小吾.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0,(01):119-120.

[6]顾红.文本契约与心理契约相互补充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刍议[J].高教探索,2010,12(06):127-130.

[7]王甜甜.基于心理契约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25(20):23-25.

上一篇:浅谈军校士官任职教育方式创新 下一篇:例谈中职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