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西游记》题材电影简述

时间:2022-09-19 08:08:58

国内《西游记》题材电影简述

[摘要]国内《西游记》题材电影在电影史上已有两次“爆炸”,分别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内地和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现在正处于第三次爆炸时期。梳理回顾过去的影片,可以看出,把握时代的潮流,在主题、人物设计、台词、画风等方面切合观众的心理至关重要。而对于《西游记》这一神魔题材来说,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的技术再现古人的神幻想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小情节和细节的充实与丰富也往往是出彩之笔。这些都是未来同类题材影片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国内;《西游记》题材;电影简述

猴年伊始,《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上映,拉开了《西游记》题材电影又一次“爆炸”的序幕。笔者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立项项目统计,2014年1月到2016年4月已立项还未上映的《西游记》题材电影共约35部。从篇名来看,孙悟空仍然是主角,如《悟空传》《悟空》《真假猴王之大圣归来》《美猴王》《大圣归来》等,有10多部。其次,以猪八戒为主角的有5部,包括《八戒传说》《猪八戒之天蓬下凡》《猪八戒之天蓬元帅》《功夫无敌猪八戒》《新猪八戒》等。其中动画片有13部,包括《大话西游》的动画版等。在这些新片中,星皓影业有限公司在《西游记之孙悟空大闹天宫》《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之后,将继续推出系列影片《西游记・女儿国》《西游记之三借芭蕉扇》以及动画片《西游记之人参果》。而盘丝洞故事也颇受青睐,包括北京负负得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将要推出的《西游记之盘丝大仙》、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盘丝洞》、北京玉美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的《西游・盘丝洞》等。

《西游记》已成为四大名著中被翻拍成电影次数最多的作品。笔者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自1926年天一影片公司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上映以来,到目前国内已经上映的《西游记》题材电影已近百部。《西游记》题材影片在20世纪20年代的内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都出现过扎推银幕的情形,可以称为《西游记》题材影片的前两次“爆炸”。在《西游记》题材电影又一次火爆之际,回顾梳理过去90年间的影片,也许不无意义。

在电影的初创阶段,《西游记》便成了香饽饽,成为导演们青睐的题材。20世纪20年代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就有25部之多,主要集中在上海。如天一影片公司的《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西游记女儿国》(1927)、《铁扇公主》(1927)、《唐皇游地府》(1927)、《莲花洞》(1928), 大中国影片公司的《西游记・猪八戒招亲》(1926)、《孙悟空大闹天宫》(1927)、《西游记・僧道斗法乌鸡国王还魂记》(1928)、《西游记・无底洞》(1928)、《孙行者大闹黑风山》(1928)、《红孩儿》(1928)、《西游记・闹天宫收伏黄袍怪》(1928), 开心影片公司的《猪八戒游沪记》(1927),月明影片公司的《朱紫国》(1928), 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1927)和《续盘丝洞》(1929), 明星公司的《车迟国唐僧斗法》(1927), 合群影片公司的《猪八戒大闹流沙河》(1927),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古宫魔影》(1928), 长城画片公司的《火焰山》(1928)、《真假孙行者》(1928), 元元影片公司的《十殿阎王》(1928),复旦影片公司的《通天河》(1928),暨南影片公司的《混世魔王》(1929), 大东金狮影片公司的《大破青龙洞》(1929)等。这些影片的集中出现以及《封神榜》等神怪小说的改编说明了当时观众对古装神怪片的欢迎。

上述影片包含多部默片,其中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值得一提。该片在中国曾经失传,2014年才由挪威国家图书馆将修复后的电影胶片拷贝及数字版本赠送给中国电影资料馆。《盘丝洞》于1927年春节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主要城市以及新加坡、菲律宾等华人聚居国家同步上映,很快成为当年盈利最多的中国电影。片中的角色塑造很精彩。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造型逼真、蜘蛛精造型精美,衣着华丽时尚;蜈蚣精被塑造成一个隐逸之士;兔子精被塑造成一个小孩形象;作蜈蚣精的童子,都颇有性情。而当片尾蜘蛛精被孙悟空的三昧真火烧回原形时,出现字幕的“只为动了一念,卒致自焚其身”则借用了文章写作时“卒章显志”的方法,体现了编导的良苦用心,符合当时电影的表现手法。

《西游记》题材电影的第二次大爆炸集中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如果从1949年邵氏兄弟有限公司的《红孩儿》算起,到1975年邵氏公司再拍《红孩儿》止,这二十多年间香港约有35部《西游记》题材电影。其中包括叶一声导演的《红孩儿》(1949)、《哪吒大战红孩儿》(1950)、《猪八戒招亲》(1953), 洪仲豪导演的《哪吒三戏六耳猴》(1950)、《马骝精大战金钱豹》(1950), 顾文宗导演的《马骝精大闹女儿国》(1950)、《西游记》(1956),陈焯生导演的《铁扇公主神火破天门》(1959)、《红孩儿水晶宫救母》(1959)、《孙悟空闹龙宫》(1962)、《孙悟空大闹雷音寺》(1965)、《真假猴王斗八仙》(1965), 雷英、陈中坚导演的《唐三藏取西经》(1962)、《马骝精出世》(1962), 黄鹤声导演的《哪吒三斗红孩儿》(1962)、《孙悟空七打九尾狐》(1964)、《孙悟空七斗仙》(1965)、《孙悟空三戏百花仙》(1965)、《孙悟空大战群妖》(1966),何梦华导演的《西游记》(1966)、《铁扇公主》(1966)、《盘丝洞》(1967)、《女儿国》(1968),等等。

这些影片除了以孙悟空、猪八戒为主角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红孩儿、哪吒为主角。这些电影基本上是粤语片,而且多用戏曲形式,演员主体就是粤剧演员。由于戏曲舞台上常有《西游记》故事,再把戏曲搬上银幕,观众也很容易接受。在这些影片中,雷英、陈中坚导演的《唐三藏取西经》和《马骝精出世》中的唐僧和孙悟空由两名女演员反串,甚为独特。大部分影片对原著改编较大,往往只是借用了原著的人物,而另编故事。如《哪吒大战红孩儿》《哪吒三戏六耳猴》《哪吒争夺聚宝盆》《哪吒三斗红孩儿》《哪吒三戏红孩儿》《红孩儿水晶宫救母》《铁扇公主神火破天门》等。更为另类的是1969年和1971年由唐煌导演的《孙悟空大闹香港》和《孙悟空再闹香港》,完全是穿越片,拍摄唐僧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香港发生的故事,已离原著很远。后来周星驰主演的两部《大话西游》、刘镇伟导演的《情癫大圣》以及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都可以说是在香港《西游记》改编的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比较忠实于原著的影片,应是邵氏公司出品的《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及《女儿国》。四部影片制作精良,细节设置巧妙,同时片中加入了黄梅调和歌舞,颇有观赏性,影响较大。

第二次“爆炸”之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除了几部动画片和戏曲片外,故事片寥寥无几,乏善可陈。90年代最有名的就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两部,这两部影片一方面满足了当时年轻观众“反主流、去精英化、蔑视权威、解构崇高”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其所蕴含的直透人心的悲剧意味,成为《西游记》改编的经典之作。21世纪的前十年除了刘镇伟导演的《情癫大圣》(2005)之外,有四部动画片出炉。接下来,2013年由周星驰、郭子健导演的《西游・降魔篇》沿袭了周星驰一贯的搞笑风格,加上周星驰效应,票房可观,超过12亿。但是许多观众也对周星驰感到了失望,认为这部影片有炒冷饭之嫌,完全不能与《大话西游》比肩。2014年,由郑宝瑞导演的《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虽恶评如潮,但仍赚了个钵满盆满,票房超过10亿,也许正是利用了观众对《西游记》题材影片的期待,同时抓住了春节期间上映的好时机。2015年,叫兽易小星导演的《万万没想到:西游篇》本想利用网民对同名网剧的关注而吸金,万万没想到遭遇“滑铁卢”,遭到观众的恶评,票房也与预期差距很大。2016年年初上映的同样是由郑宝瑞导演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在主题、特技方面都让人觉得比《大闹天宫》进步了许多,获得不少好评,同时票房大胜,超过12亿,让人对郑导又有了一些期待。

《西游记》题材电影中,不得不说到的一类重要作品便是动画片。动画片一共约有15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动画片最多,包括《火焰山》(1958)、《猪八戒吃西瓜》(1958)、《大闹天宫》(1964)、《人参果》(1981)、《小八戒》(1983)和《金猴降妖》(1985)等。除此之外,其他的有中国联合影业公司出品,万籁鸣、万超尘导演的《铁扇公主》(1941), 深圳翡翠动画设计公司制作的《小悟空》(1987), 宏广股份有限公司制作、 王童导演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2005), 云南缘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制作、 徐鹏海和 梁汉森执导的《悟空大战二郎神》(2007), 天娱传媒出品、 梁汉森执导的《齐天大圣前传》(2009), 北京缘成中视传媒公司出品、 梁汉森执导的《猴王出世》(2009), 哈磊导演的《金箍棒传奇》(2012)、 《金箍棒传奇2:沙僧的逆袭》(2015), 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等。

由万籁鸣、唐澄联合执导,于1964年完成的《大闹天宫》是动画片中的经典。有网友把这部动画片的诞生与1964年在中国西部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相提并论,这虽然有些过誉,但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动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这部当年集各方优势资源、斥百万资金制作的动画精品,在人物造型设计、色彩运用、角色的配音、戏曲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堪称经典。片中的造型大量吸收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养料,如建筑造型设计吸取了故宫和江南园林的特点,人物造型设计吸收了汉代画像石、六朝造像、敦煌壁画、戏曲脸谱、皮影等多方面因素,极具民族特色。而在主题方面,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主要突出了孙悟空的反抗性,将孙悟空塑造成一个彻底反抗天威神权、肯定自我价值、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形象。该片曾获多项国内外奖项。

2005年台湾导演王童执导的《红孩儿大话火焰山》号称“华人第一部进军世界的动画电影”,将《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红孩儿、盘丝洞、火焰山四个情节重新编成一个具有完整因果关系的故事,重塑了人物的性格和特征,并将现代语言“帅哥”“老板”“叉烧包”“牛董”,甚至英语等植入片中,带有后现代的意味。

2015年上映的由田晓鹏导演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西游动画电影中另一部佳作。该片讲述的是江流儿(也即唐僧)与孙悟空在成为师徒之前的故事,孙悟空被小和尚江流儿从五指山下救出,灰心丧气,最后被江流儿从妖王手下解救童男童女的勇气所激发,回归英雄本色。该片在故事翻新、人物形象设计、画面风格、特效制作方面都不同凡响,最后获得将近10亿的票房,并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被看作是国产动画电影的一个奇迹。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任何精品的诞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在这部影片成功的背后,是600人参与项目,前后历时8年的精雕细琢。

综观《西游记》题材90年来的近百部影片,可以看到,成功之作无一不是精心之作。从小说的文字到电影的影像,即使完全忠实于原著,导演仍有许多可发挥之处。把握时代的潮流,在主题、人物设计、台词、画风等方面切合观众的心理至关重要。而对于《西游记》这一神魔题材来说,在电影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先进的技术再现古人的神幻想象,满足现代人想象和娱乐的需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正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所说:“完善的工业化体系和先进的数字技术,为魔幻题材的影片拓展了创作空间。”①同时,小情节和细节的充实与丰富也往往是出彩之笔,需要编导耐心琢磨。以导演们青睐的盘丝洞故事为例,邵氏公司所拍的《盘丝洞》便增加了其中一蜘蛛精与蜈蚣精、蜘蛛精姐妹内讧、孙悟空又化作一蜘蛛精挑拨离间、蜘蛛精化作土地公公设计诱捉孙悟空等小情节,为影片增添了不少情趣。

注释:

① 任姗姗、杨海:《“西游”变形记》,《人民日报》,2013年3月21日,第24版,副刊。

[参考文献]

[1] 陈延荣.《西游记》影视改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崔小敬.传播学视域中的《西游记》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 赵敏.《西游记》改编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4] 张娟.古典文学经典与影视改编――以《西游记》相关影视改编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李建英(1972―),女,四川泸州人,文学博士,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上一篇:论英模电影中的农民形象 下一篇:跨文化视角下美国生态文学与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