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较成本学说的演进与现实意义

时间:2022-09-19 06:32:54

论比较成本学说的演进与现实意义

摘 要:托伦斯首先提出比较成本学,之后由李嘉图系统创建起来,比较成本学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20世纪中期以后,比较成本学说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长久以来,该理论一直受人称颂,不断充实修正,奉为经典。但在国际经济现实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收入差距却日益拉大,为此,很有必要对比较成本学说的演变进行回顾、梳理和分析,进而从其变化的轨迹中找出解答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比较成本学说;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01-02

一、比较成本学说的演变及分析

(一)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及局限性

虽然比较成本说是由托伦斯最早提出的,但李嘉图最先注意到比较成本的重大意义并对之加以论证。李嘉图认为,当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存在比较差异时,只要两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那么,两种商品的产量都将会增加,各国都能通过交换得到比较利益。当我们将上述结论进一步推广到三个国家、三种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进行验证,发现它仍然适用,这就证明比较成本说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

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学说的巨大贡献是重视比较成本差异并以此创立比较成本学说。这一学说纠正了以往学者认为自由贸易的利益只存在于一切商品成本均低的国家的偏见,这为解释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和利益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在理论分析中,由于李嘉图采用了与斯密的绝对成本说相似的劳动单因素模型,假设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以活劳动耗费多少来区别成本差异以及所用的隐含假定背离现实,使得李嘉图的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科技进步对当代国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这种局限性也日渐突出起来。

(二)走向成熟的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出版了《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它以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更深一层原因,论证了国际分工的好处和自由贸易的必要性。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事实上是师承赫克谢尔,故又被称为“赫克谢尔-俄林定理”。萨谬尔森和斯托尔拍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用数学方法论证了由俄林提出的自由贸易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为此,国际贸易界有时又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称之为“赫克谢尔-俄林-萨谬尔森模式”。可将俄林的生产要素自然禀赋论描述为:生产不同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相对来说是不同的,各国在生产那些能较密集利用其较充裕生产要素的商品时,必然会有比较利益产生。故每个国家最终会出口能利用其充裕生产要素的那些商品,以换取那些需要较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商品。

(三)“里昂惕夫之谜”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挑战

从李嘉图的古典贸易理论到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方法的基础皆为成本比较,对成本差异的分析则从单一要素扩展到多个要素,同时对贸易原因和贸易格局的解释也逐步深入。但随着国际贸易领域的扩大和对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入,特别是面对日益变化的国际贸易现实情况时,人们愈发感到传统贸易理论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第一,某些理论假定与国际贸易实际不符,诸如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充分流动,而在区域间或国家间不能流动;国际商品贸易自由化,不存在运输成本、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等。上述种种理论假定,显然与国际贸易现实相去甚远,而在这些假定条件下推导出的理论必然难以解释国际贸易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特别是对战后大量出现的跨国公司贸易现象更是解释乏力。第二,分析方法基本为静态分析,表现为假定各国资源禀赋不变;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如古典模式中以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变为隐含前提,在要素禀赋论中则认为商品生产的要素配置比例不变。

(四)开辟了新领域的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群

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争论和研究,导致了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群的萌发。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群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技术这一生产要素在决定比较成本上的重要性,揭示出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对自然禀赋限制的突破,将使国际贸易格局受自然禀赋的约束日益减少。同时,又强调各国贸易比较利益具有可变性。

西方国际经济学家将战后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归纳为两个相互平行又相互补充的理论支流:一是新要素贸易理论,二是新技术贸易理论。新要素贸易理论认为,在考虑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时,剔除传统贸易理论中提出的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要素之外,还有其他要素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战后贸易理论中新要素的分析,主要是提出了“人力资本”、“研究与开发”、规模经济及管理等新的要素对贸易比较成本的影响,并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理论分支。新技术贸易理论则以特质商品(指吸收了技术革新成果的新产品及容易产生差别的商品)为对象,研究这些特质商品贸易优势在国家之间的动态转移,考察垄断性竞争(如技术垄断)等因素对国家贸易的影响,从而产生了“技术差距论” 和原料产品贸易周期说,等等。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利益研究的动态化。战后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则以生产技术的变动为出发点,注重研究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比较利益结构的动态变化,并注意研究策略和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对建立动态比较利益的作用。

二、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因素

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比较成本学说包含了一个显而易见的比较利益:在商品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里,以各个国家和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方面客观存在的比较差异为前提,并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使有关国家和地区节约本国社会劳动。这一原则是当今各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首先,能在现有的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说:“我们所理解的劳动生产力,是指使用一定量劳动具有较大的效率,而不是指使用的劳动量的任何变化。”这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它的实践意义与马克思的论述是相符的。其次,能够有效、经济地分配劳动和利用自然条件,形成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李嘉图认为,不仅要在劣势中进行比较,利用相对优势进行生产,而且在优势中进行比较,择其更优者生产。因此,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要求人们在生产中利用相对优势,使生产力得到合理布局,从而增加其效率。

上一篇:国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下一篇:鄂豫陕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的定位和创建模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