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时间:2022-09-19 04:30:01

后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

【摘 要】2012年的新媒体中,微博成为了主角。相关政策、官方力量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整个2012年,官方的话语在中央级媒体层面开始了转型,中国官方媒体话语体系重构,并正在向着关注民生、贴近民众转型。2012年,“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结构化数据”正在成为移动时代新闻的新写法,“后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正在向我们走来。

【关键词】新媒体盘点;话语体系重构;“后媒体”时代

《小康》杂志在今年进行的一场有关“媒体信用”的调查显示,微博成为“受访者心目中公信力最强”媒体类型的第四位,而在“公众心目中公信力最强的主流网络媒体”排行中,一些商业网站开始崭露头角。

盘点2012年新媒体的年度大事,微博依然延续着去年的力量,成为主角。在过去一年中微博使用人数超过网民半数,成为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微博同时也成为政府进行民意疏导的重要工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党的十新闻宣传动员大会上就提出“要用网言网语”来宣传好党的十。后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开始向“全民制造”转变,相关技术提供了这种制造的便利并丰富其报道的样态。

政府相关部门干预与政策选择

无疑相关政策、官方力量依然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力量。以中国为例,百度和360之间的“搜索大战”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最终和解收场。12家搜索引擎服务企业于2012年11月2日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自律公约》,该协议对搜索引擎公司之间一些不成文的规则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互联网巨头再度发生争议时不可随意发动攻击,应该由执行机构集中讨论。值得注意的是,工信部两年前就曾介入当时可以载入互联网史册的360和腾讯的“3Q大战”。同样在英国,政府的相关政策选择也决定着行业发展。谷歌和微软两家新媒体巨头日前因为争夺英国无线频率资源“白色空间”而打做一团。“白色空间”是各种频谱之间的缓冲带,以防止广播和移动信号之间互相干扰,此前这些频谱一直被闲置,英国电信监管机构Ofcom今年打算利用这些频谱资源来提供宽带服务。谷歌和微软两家巨头都想利用这一空间通过为英国移动用户提供免费WiFi上网服务来推进各自移动平台在英国的普及,而英国电信监管部门Ofcom则握有“选择服务提供商”的政策权利。

官方媒体话语重构与转型

整个2012年官方媒体的话语在中央级媒体层面开始了转型,以人民日报7月22日开设官方微博为例,这个微博开通之际,正值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它成了通报信息、疏导舆论的一个重要平台。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线一周就赢得了15万粉丝,目前已达到285万的关注量,这一数字已超过了人民日报纸媒280万发行量。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了除了在形态上适应新时代的宣传需求,在话语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转型,比如在7月22日北京大雨当天它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用的都是网言网语:“过去7天,一场暴雨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无常与重量,也看到周遭的种种不足与缺陷,同样铭记于心的,是灾难中爱的赠与和传递,是对责任的坚守和护卫。想起最近很流行的一段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安。”

中央媒体的另一代表是新华社的微博“中国网事”,2012年它在中国的多起重大新闻事件中都起着推动作用,以“南航空姐遭广州越秀区委常委、武装部长方大国殴打事件”为例,新华社派出记者介入调查,新华社广东分社官方微博还发出了在网络上引起轰动的《三问越秀区委宣传部》的微博:“一、你们果真做了全面、客观的调查吗,如果没有,为何仓促公布调查结果?二、你们是否因为调查手段不足而遭遇‘被蒙蔽’,如果是,谁在蒙蔽你们?三、你们的调查所获果真形同公布的情况吗,如果不是,这是为什么?”这些都被看作是中国官方媒体话语体系的重构与转型。

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

UGC,用户贡献内容的模式已在过去的两年间被广泛知晓,并有越来越多的媒体也意识到要利用好UGC为自己的专业媒体服务。

“手机记者”应用改革专业化生产:2012年,“新闻生产的全民制造”这一趋势就更加明显。首先表现在“手机记者改革专业化生产”这一方面,“手机记者”是一款基于时下主流智能手机平台的新闻采集、和分享的系统。其面向的主要用户是报业记者和善于发觉周边新闻的普通市民。它有很简单的操作页面,用户可以用手中的手机拍摄照片、视频、文字,选择视频投稿、照片投稿、文字投稿等多种形式,可实现“拇指写作、一键”的全新新闻生产。由于这种采写方式以手机作为载体,大大降低了使用门槛,只要能够操作手机,都可以用“手机记者”这一平台进行新闻采集、和分享。这些“手机记者”不同于以往新闻机构的“媒体线人”,他们比“新闻线人”做得更多,有可能完成的就是成型的新闻报道。

“全民评论”革新舆论引导:我们天天刷微博,看了大量的新闻后,我们还希望做些什么,比如“评论”、“留言”、“转发”、“行动”等等。2012年一些新的应用就随着受众的这种“看了新闻还想参与其中”的需求而诞生了。美国一个创业公司推出了一款名叫“ShoutAbout”的应用,用户不仅可以“看”新闻,而且还能“参与”新闻。只要在每一条新闻正文下面添加一个“ShoutAbout”的控件之后,就可以关联到相关的活动或组织。比如:如果新闻内容是关于美国枪支管理的问题,那么这个控件就会关联到一个向美国总统发起讨论枪支管理问题的请愿书,读者可以在请愿书里留言、留名。除此之外,控件还添加了一键分享至社交网站上的功能。这种全新应用,可以让用户能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中,用户除了“看看”新闻之外还能“评评说说”新闻。无数个同质评论汇集一处会形成一种加强舆论;无数个异质评论汇集一处又会形成对抗舆论;而在关键节点上的“评说”还有可能影响舆论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诸如此类,都会影响到舆论的整体走向。而今后舆论引导也必须认识到这种“全民评论”的新特质。

云端存取与深挖大数据

变化发生在新闻采写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是上述的非专业人士加入到新闻生产领域中,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士通过更专业的手段来确立自身的存在感,以及专业人士用非专业、大众化的手段来拓展自已的专业影响力。

未来新闻采写有几个关键词:“信息的云端存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以及“新闻写法上的结构化数据”。根据思科公司的预测:2016年全球数据中心流量将有2/3在云端,而不是传统的数据中心。到2013年,“云”将成为人们数字生活的中心,“个人云”将变得流行,人们可以利用“云”来处理各种应用、内容和偏好,并能在各个设备之间进行同步。之于新闻采写而言,“信息的云端存取”,意味着人们获得信息的时差接近于“零时差”,由此引发媒介竞争将从先前的“独家报道之争”转向今后的“独家阐释之争”。

此外,“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是后媒体时代新闻采写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无处不在的时代,每一条微博、每一条评论、每一个表情、每一个转发、每一张PS、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每一张投票……都在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人们过去习惯用有限的线索去关联一个群体事物,比如用身高或年龄或性别来划分人群,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人们从前缺少获取及存储信息的方式的原因造成的,而“大数据”则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线索及其相互关联,使得我们可以用类似“全息影像”的方式完整获取每个人的全部信息,而这些相互关联的线索又会提供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有价值信息。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各种维度的分析,最终能得出基于大数据的阐释、结论。这种借助海量信息、海量数据来进行深度报道的方式是一种新的采写模式。当然,“大数据”是离不开“云计算”的,“云计算”的超强计算能力保证了能将“大数据”的信息深度挖掘并重新阐释从而产生更大效果的信息价值。

“结构化数据”是移动时代新闻的新写法。移动时代,用户对大段大段的文字失去了兴趣,传统新闻报道并不适合移动领域。而那些“只需要摘取主要内容,并把它们显示在小小的触摸屏幕上”的新新闻写法更受到移动人群的青睐。一项全新的应用“Circa News”就是专为人们在移动中阅读新闻而开发的新闻阅读应用。它通过“算法”加“人工编辑”的方式,由编辑和来挑选热点新闻,并使用结构化数据来帮助编辑团队把新闻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的段落,并包括一张图片和简短的文字介绍,将这种结构化的新闻以摘要或是短消息的形式发送至用户的手机屏幕。无疑,这种结构化数据的新闻新写法非常适应来势汹汹的移动时代。

专业人士的非专业化操作:“点击拍摄”是一种手机自由拍摄,专业记者通过“手机”而不是专业“摄像机”镜头来报道突发事件——这种专业人士的非常专业化操作被成功地应用到拓展职业记者影响力上面来。当2012年11月份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北部地区时,美国《时代》周刊采取了一种全新的报道模式:它利用了“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新闻画面,并以最快的速度向读者照片。《时代》在Instagram上的图片也被放在其官网的图片博客中,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照片库”,这个图片库为网站贡献了一周流量的13%。由于手机摄影的快速度,使得《时代》周刊Instagram账号在短短48小时就吸引了12000位新粉丝。其中一名摄影师用手机拍摄的“手机照片”甚至被选为《时代》杂志印刷版的封面,虽然Instagram照片的分辨率不及照相机,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传播力!传统摄影走向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中尤其有效果。

盘点2012年的新媒体,“后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除了具有上述的重要特点外,以“后媒体”时代来纵观即将过去的2012年,我们还可以看到“移动为王”、“视频春天”、“重回版权”、“营销创制”以及“个人隐私”等若干与“后媒体”时代紧密相关的方面。盘点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关于未来我们有很多猜想,2012年“谷歌眼镜”的让全世界都激动地“大跌眼镜”,“谷歌眼镜”不但会改变人们享用信息的方式,还很可能催生新一代以现实世界为平台并让生活变得游戏化的各种应用。这意味着刚刚适应了移动平台的媒体行业,又将面临着另一个全新挑战:很快人们可以通过“谷歌眼镜”享用信息,这种眼镜不仅能够联网,还能把信息叠加显示在用户眼中的现实世界之上,“增强现实”之于我们面对的外部世界与理解的脑中世界将是一个多么巨大影响。

关于未来,独立科技市场研究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在最新一份报告《智能人体,智能的世界》中指出,下一次计算革命将由“传感器”包裹着的“穿戴式设备”引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穿戴式电子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无论如何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人为本的新的设计时代,一个由人类现有习惯和身体语言组成的全新时代。于是,在这一刻,我,开始再次怀念麦克卢汉与他的著名言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作者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北京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后)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下一篇:自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网络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