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尾新闻”看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时间:2022-10-22 06:47:23

从“烂尾新闻”看新媒体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摘要]近日来,“烂尾新闻”一词在网络上不断升温,有网友将过去一年的“烂尾新闻”一一罗列,在微博上风传一时。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烂尾新闻”的出现跟新媒体又有什么关系,它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文章试图以“烂尾新闻”为出发点,从以上几个角度对新媒体与新闻的关系进行解读,并试图提出几点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生产;碎片新闻;烂尾新闻;危害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201-02

近来,一个名为“盘点2012年那些‘烂尾新闻’”的帖子迅速聚集了大批网民的转发和热论。许多引起社会巨大反响的新闻事件纷纷上榜,如“毒胶囊”事件、“微笑的表叔”事件、“茅台塑化剂”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在首次披露后都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但对于事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媒体却没有进行过多关注和报道。其实,这一新闻现象的出现与新媒体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

首先,何谓新媒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指出,“今天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从这个概念出发,新媒体是除开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外,由互联网、手机等组成的媒体。其主要形式有博客、微博、手机报、手机广播等。这些即时性、互动性的新媒体,集个性化和互动化于一身,赋予了新闻生产新的特征。

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引起了传媒史上的一场变革,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使得新闻发生了多样的变化,新闻时效性得到大大提高,传播方式也实现了人际与大众传播的融合,形成了一个新、旧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局面。但另一方面,这些新媒体的特征也给新闻生产留下了许多隐患,比如“烂尾新闻”的出现。

要说“烂尾新闻”,首先就得提到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新闻的碎片化”。如今,碎片化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了。所谓碎片化指的是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碎片化”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传播学和社会学的热门概念,指的是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处处都是新闻。长篇累牍的新闻内容必然不如短小凝练的一条微博容易传播。

“碎片化”出现有多方原因,一是消费时间碎片化导致新闻碎片化。在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微博的文本限定在140个字符之内,新闻的文本变成由诸多的零散块状所组成。当今社会的高效率、快节奏对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避之唯恐不及,而这种简练短小的文本格式自然就得到偏爱和推崇。处在效率社会的受众无法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大把的整块时间阅读传统媒体的大篇幅报道,因此只能利用等待、坐车的空闲读取小块的零碎的新闻新闻信息,微博、手机报的方便快捷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个要求。二是事件突发性加速新闻碎片化。传统媒体的一大劣势就是时效性差,跟进速度慢。以报纸为例,今天下午曝光的产品,最快也只能登上明天早上的版面,这还需要记者废寝忘食加班加点的工作。因为一篇报纸上的新闻报道首先需要记者接到新闻后去采访、然后撰稿、审稿、排版、印刷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而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省略了基本所有这些工序,基本上是直接阐述观点,有时甚至不需要描述具体事件。

如今的“烂尾新闻”多是由微博上最先的,当某一新闻事件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受众通过微博这个窗口,零散地知道一些有关的新闻信息,通过只言片语难以完整澄清一件事情的始末,留下烂尾的契机。而受众在关注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也仅仅是对事件的一种围观,处于不断追逐新闻热点的过程中。同时,碎片化的新闻生产方式,也使得读者越来越倾向于浅阅读,不再追求新闻的后续发展以及背后隐藏的信息,从而促使了“烂尾新闻”的出现。

二、“烂尾新闻”产生的新媒体背景

有人曾在文章中对“烂尾新闻”做过这样的解读:“建筑工程有烂尾工程,新闻报道也有烂尾新闻。所谓烂尾新闻,是指媒体对一些事件的报道,开始时声势很大,但最终对事件的发展结果却不再关注,导致对一个连续发展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有头无尾,无疾而终。”虽然这个解释本身并不准确,但我们可以推断出,“烂尾新闻”的出现离不开新媒体的影响。具体来看,“烂尾新闻”的形成主要源于新媒体的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媒体对时效性的追求

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我们可以将针对它的新闻报道按照时间跨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的报道,这类报道以时效性为第一要义,强调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记录,此类新闻的数量在整体新闻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占有的新闻价值要素也最多,比较容易一举博得观众的眼球,成为当日的头条焦点。而另一类则是对有深入挖掘价值的事件进行长期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这种报道需要的工作周期较长,要投入的人力、物力比较大。作为传统媒体,有些虽然以深度报道著称,但在新媒体对市场的抢占下,他们纷纷把重点投向了短期热点突发时间的报道;而作为新媒体,由于以传播及时性著称,着重报道突发性新闻事件就更加符合这种新兴媒介的生存方式。在新媒体不断追逐新鲜新闻的热潮中,“烂尾新闻”的产生也不足为奇了。

(二)新媒体传播的多重结构交叉性

六度分割理论指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所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基于这个理论,新媒体的出现便为人们联系提供了一个多重结构交叉的社会网络。以微博为例,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来建立自己在线的社会关系网络,于是微博用户可以采用“转发”、“评论”、“@”等公开的信息传播方式生产、传播、追逐一件近期关注度极高的临时公共议程。在这样一个多重结构交叉的立体传播系统中,一个信息的传播便可导致一系列的蔓延,从而导致某个新闻事件的高度关注,迅速将个人议程上升成为公众议程。同时,人们热点新闻不断袭来的浪潮中就不免失去对某个新闻的兴趣,开始转向新的议题。一个人对新闻的转向便会带动它整个社交网络的追逐转向,从而形成“烂尾新闻”。

(三)新媒体传者角色的转变

新闻事件最终是否能被报道、报道的深度有多少,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报道者和新闻把关人的选择。以前新闻报道的思想始终是传者本位,报道本身的新闻价值并不高,引起的社会效应也相对比较小。而在新媒体出现后了,面对各种新兴媒体的竞争,传统媒体工作者不得不选择报道难度小、回报高,夺人眼球的新闻,导致一大批过于图快、求新的“烂尾报道”产生。另一方面,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由单纯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接受者”的双重身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新闻的把关者已经不仅仅是新闻媒体工作者,受众也成为了新闻传播者。但网民并非专业的传媒从业者,他们既没有足够的媒介素养承担新闻调查,也没有对事件追根溯源的义务,他们有的只是一颗难以满足的好奇心。因此,这些由网民爆料的重大问题在首次披露后并没有跟进的后续报道,进而导致“烂尾”的出现。

三、“烂尾新闻”的危害及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烂尾新闻”对新闻生产和社会都将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烂尾新闻”与谣言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速度再也不是信息传播的制约因素,谣言的蔓延就有了快速的传播渠道。如果这个时候,专业的新闻媒体不对事件进行跟踪调查,不回传最新的消息,不在适当的时机对舆论进行引导而放任新闻“烂尾”产生,那么直接的后果就是谣言会不胫而走。谣言一旦被放大,必然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影响。新闻从业者的责任应该是代替公众监督追查事件的真相,任由其“烂尾”是一种无限放任点火而不灭火的危险行为,只会在社会中蔓延仇视心理与恐惧心理。例如“郭美美”事件,虽然对于她的报道不断涌现,但是究竟最终结果如何,跟她相关的红十字会又有怎样的关系,受众仍不得而知。这种烂尾不仅使得公众对相关红十字会失去信任,也慢慢怀疑媒体的能力和真实性。这种只将恶果爆料,而没有后续解决措施跟进的“烂尾新闻”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要想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滋生的“烂尾新闻”,就必须考虑到新媒体媒介自身的特征和因素。

首先,新闻工作者的思想需要转变。在这个自媒体的时代,由于网络爆料者的加入,新闻生产已不再是以往的单向传播。这些由受者转为传者的爆料者经常不经调查或思考便信息,内容缺少可信度和真实性。因此,与网络爆料者相比,新闻从业人员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权威性。只有对新闻事件不断追问,新闻业才会有生命力。对热点问题避而不谈的“烂尾新闻”最终只会引起民众的反感,长此以往只会造成新闻界整体的信用破产。重拾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追求新闻事件的“真实”、“全面”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更加规范的希望。

其次是政府部门的监管。除了新闻工作者不重视深度新闻挖掘之外,有一部分“烂尾新闻”的形成是因相关部分网上删帖或网上禁言造成。在新媒体或者说自媒体的影响下,民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当某个热点新闻突然禁言之后,民众反而会更加好奇。新闻虽已“烂尾”,讨论却未止步。因此,政府在新媒体时代,对热点敏感事件的处理不能再仅仅是禁言就可以的,而是应该通过新闻从业者的挖掘为民众展示真实的报道。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谣言的产生,同时防止“烂尾新闻”的不断出现。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深度和广度都被推进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层次。但新媒体环境下的“烂尾新闻”却为如日中天的新闻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让人不禁思考,除了“烂尾新闻”以外,新媒体对新闻生产还造成了哪些消息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烂尾新闻”的危害是十分深远的,这不仅体现在新闻生产本身,也表现在社会后果方面。因此,要想使新媒体新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服务于事实,就应该在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的同时,提升新媒体内容的可信度和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受众在“享用”新媒体新闻盛宴的同时也能远离“烂尾新闻”,共同促进新闻生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更好发展。

上一篇:浅谈如何利用中职数学进行安全教育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