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长效热点备考初探

时间:2022-09-18 09:25:57

高中历史长效热点备考初探

摘要:高考改革日新月异,高考复习紧锣密鼓。在新课标、新考纲的指导下,在新教材、新模块的框架内,我们如何理解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又怎样化解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这是摆在我们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更是高中毕业班历史教师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辣手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历史教学;热点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70-02

目前,对于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的研究,既有专题文章和论著,也有系列练习和试题。但是,总而言之,给人的印象很模糊,给人的感觉很抽象。作为一名站在高中毕业班讲台的历史教师,我对此一直感到十分困惑,总想在这方面找出一点诀窍,走出一条捷径。经过长期摸索和反复尝试,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此,我不揣浅陋,向大家作简要汇报。不当和错误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聚焦“三点”,归类话题

什么是高考历史热点问题?有人认为,它就是指近一年来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也有人认为它就是指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还有人认为它应该是高考历史真题的常见关键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尽管大家意见相左,但各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每种说法都是从不同角度或不同层面对高考历史热点问题进行具体定位。那么,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究竟有哪些内容呢?高考真题也许能给我们最真实的答案。

高考真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个是从“话题”角度分析,一个从“问题”角度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高考历史试题从“话题”角度分析,可以分为“话题内容”和“考查范围”两个层面。从“话题内容”层面看,它主要包括学科要点(如2009年13、18、19等,2010年第14、16、18等,2012年14、15、19、21、36、37等和2013年13、14、18、36、37等)、社会看点(例2009年第14、15、16等和2010年第13、15等,2012年13、17、18等和2013年第16、22等)和地域特点(例2009年第12题和2010年第12题以及2012年12题和2013年12题)三大组成部分,其中社会看点又包含时政焦点、文化视点以及生活侃点等诸多内容。从“考查范围”层面看,所有试题无不与考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保持高度一致。从“话题内容”与考纲之间的联系方式和程度来看,学科要点是与考纲直接挂钩,而社会热点和地域特点则是与考纲间接接轨。前者是单刀直入,后者则旁敲侧击。这样说来,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其实就是指与考纲有不同程度密切联系的人文话题!在它的三大组成部分中,学科要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社会看点则占有相当的比重,而地域特点只具有象征性。三大话题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都是以材料形式呈现,而材料又有文(白话文、文言文、欧化文)、图(地图、示意图)、表(统计表、分析表)、画(照片、漫画)等多种类型。尽管材料形式多样,类型不一,但那些都只是界面之美,而非问题之实。

厘清了高考话题的内容和材料的表现形式,这就为我们处理和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依据。在高考复习中,我们要高度关注考试话题!对话题的处理,应该聚焦“三点”,各个击破。一般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中,重点解决学科要点,它要求我们依托教材,依次梳理。在第二三轮复习中,密切关注社会看点和地域特点,这又要求我们对照考纲,逐一突破。

二、给力“四面”,透析问题

了解了高考历史热点问题的话题内涵,还只是看到试题的表面,它离高考考核目标和要求还相差甚远。从能力考查的层面看,我们还有必要从“问题”的角度对试题做进一步深入剖析。

高考历史试题,从“问题”角度看,最显眼的是关键词,最根本的是能力点。如果说前者是切入点,那么后者就是支撑点了。从切点到支点,反映了高考历史试题“问题”的两个层面。高考历史试题的关键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要素类,主要有人物、著作、原因、意图、措施、性质、异同、影响等,二是修饰词语类,它包括最、不、主要、怎样、表明、著名、先后等。前者彰显学科特色,后者凸显人文通识,两者共同构成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透过关键词,从能力点层面看,试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简言之,即考查再认再现、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四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考查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个核心能力。

搞清了高考历史试题“问题”的两个层面,这就为我们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迎考找到了抓手,它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从关键词和能力点两个层面进行“问题”探究。具体说来,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对历史要素进行能力方面的归类,找到相应的关键词,然后再对照考纲进行不同层次能力的问题设计和练习。

高考复习是一篇大文章,热点处理需要大手笔。只要我们对历史热点问题能够从“话题”和“问题”两个角度进行内容、范围、关键词、能力点四个层面的分析,高考复习就能做到定位准确、目标清晰。聚焦“三点”、给力“四面”、层面透视,多点关注、逐层深入,这只是我在日常教学中对高考历史热点问题复习迎考的初步理解,谈不上是经验,只能说是经历;算不上是方法,只能算是做法。其认识一定很肤浅,处理会有不妥当之处。唐突提出,意在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关注,如果能给各位同仁有点滴启发,那就是我最大的满足!

上一篇:尊重 从了解开始 下一篇:DTOPSIS法在重点实验教学中心绩效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