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关注,彰显“个性”!

时间:2022-09-18 07:11:48

多元关注,彰显“个性”!

真题回放 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19道,大致分为“材料作文”(7道)“命题作文”(8道)“话题作文”(4道)。“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占据主导地位,而以往处于统治地位的“话题作文”趋于式微。请看具体题目:

一、材料作文

1.全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广西等)Ⅰ卷。与汶川“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全国Ⅱ卷。有关“海龟和老鹰”的材料作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 北京卷。有关“玻璃杯,大石头,沙子,水”做实验的材料作文。

4. 江西卷。根据所给材料,请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5.辽宁卷。请以一份关于青少年价值观的调查报告为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福建卷。3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7.湖南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唐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二、命题作文

1.上海卷。他们。

2.浙江卷。触摸都市与感受乡村。

3.北京卷(高职)。得与失。

4.天津卷。人之常情。

5.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

6.安徽卷。带着感动出发。

7.江苏卷。好奇心。

8.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

三、话题作文

1.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

2.四川卷。请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3.宁夏、海南卷。请以“小鸟放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4.广东卷。请以“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为话题作文。

试题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写作旨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体验。作文题目理解不设障碍,立意明朗健康、积极向上;具有开放的选材构思空间,易于让考生灵活取材,创意构想;方便打破立意的局限,利于考生发散思维;不限文体,能使考生各显所长,尽情发挥。

从以上文题来看,2008年高考作文正体现了“课标”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共有的特点值得我们很好关注:

(一)显著的人本性 就是作文题几乎没有审题、理解上的障碍,考生都有话可写,有事可叙。这也正体现了“减负”的课改理念,作文命题不故弄玄虚,不雾里看花,不人为设置审题困难,不与考生“势不两立”,不故意“刁难”考生。考题一目了然,似曾相识,直白、简洁、明了,基本不需要考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地审题,这就为考生节省了审题时间,降低了写作难度,为考生“独特地选材、自主地表达、个性化地立意”提供了驰骋的写作空间。

如“他们”(上海)、“得与失” (北京、高职)、“好奇心”(江苏)、“坚强”(四川)等,都很直白、简洁、明了,不要说高中生,就是小学生也应该能够理解的。

(二)强烈的时代性 高考前,5月12号,四川汶川发生了大地震,全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这一事件,因此,正如考前人们所预测的那样,全国和四川等地的高考作文题就顺应时代的要求,直接以汶川地震有关的材料、题目作为高考作文的内容,紧扣当前热点、焦点,合情合理。这样的作文题体现了命题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指向,是文以载道的生动体现,也是责任感、使命感升华后理所当然的担当。毕竟,汶川地震不仅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同样引起了整个世界的瞩目,这就是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是大视角,大眼界,大手笔的必然选择。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考场上,许多考生禁不住热泪盈眶,他们被地震中那些挥之不去、刻骨铭心、令人感动的故事所震撼、所激励。考生们在作文中表达了他们对所有援助的人们深深的敬意,他们坚定地表示绝不会被灾难所吓倒,一定会振奋精神,重建家园。不少考生是在泪流满面中完成写作的。

还有广东卷 《不要轻易说‘不’》;江西卷以2007年的洞庭鼠害为背景材料;重庆的《生活在自然中》;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辽宁的《交通灯的故事》;宁夏、海南的《我和小鸟》等,无不在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直面严峻的社会问题。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促使考生承担责任、正视现实、面向生活、回归心灵、关注社会、思考人生,使考生把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对象的关联性 考察今年的作文题,写作对象的关联性特点非常突出。天津的《人之常情》,就是要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情感。所谓“人之常情”,就是让考生发表自己对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感情的观点与看法。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不幸就沮丧,人生的酸甜苦辣,情绪的喜怒哀乐都是人之常情。当然,如果将这个题目运用发散思维反过来写,即反常情的写作,一般人该怎么样的时候他偏偏不这样,也是可以的,并且容易出彩。

上海的《他们》,似乎与自己无关,其实不然,我们说写他们就是在写自己,就是表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然,他们也可以包括世界范围内除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如维和部队的战士、扶危济困的慈善家等。

但要写好这个作文也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要想打动人、得高分,必须写自己最熟悉、与自己关系最密切、最有意义的人。如老师、同学、父母、兄弟、朋友等等。可以选择几件具体的事情,也可以设置一些特别的生活情景,在“他们”与自己的观照中,写出你的体验与感悟来。

江苏的《好奇心》,就是说明“好奇心”与“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之间的关系。

浙江的《触摸城市与感受乡村》,实际上就是在城市与乡村的对比与关联中亮出考生的理解和感受。

(四)视角的多样性 也就是说,这19个作文题,可供考生选材、立意的视角是丰富、多样的,见仁见智的,只要考生平时注意观察、积累和思考,知道的事情多,阅读面广,就一定会有英雄用武之地的。

面对《坚强》,四川的抗震救灾、湖南的抗击雪灾和运动员为了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摘金夺银的不畏艰辛、失去亲人的孤儿自强不息等,都可以说是坚强的表现。

全国Ⅱ卷的《海龟和老鹰》,意在说明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即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去救助贫困的学生,却把他们不幸的遭遇和信息无意中公开了,以致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因此说,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只有爱心,仅凭一腔热情,还要顾及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北京的《杯子满了吗?》,给人很多联想的空间。 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极限问题。做事情的先后顺序问题。抓大放小的问题。工作中、生活中、人生中重要大的事情要优先办好。还有关注有价值的东西;学会迁移;修炼无止境;发展是绝对的,等。

总之,本题旨在引导考生在认识和处理事情时,如何正确处理大与小、重与轻、缓与急、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冲突,以提高自己实际处世做事的能力。

还有福建的《味道不同的饮料》,不再展开赘述。

(五)寓意的深刻性 这主要是指有的作文题含有引申、比喻、象征的意义,考生一定要仔细审视,不可仅从字面上就事论事,否则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山东的《春来草自青》,就要抓住其中的三个关键词:春,草,青。春是先决条件和原因基础,青是结果和呈现。而“自”字却不可忽视,因为“自”就是自动,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没有条件和要求,无需人为的力量和因素。

写作本题,若能紧扣“春”与“青”的关系来写,就成功了一大半。这里的“春”,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更应该领会为适宜的环境、大好的机遇、有利的条件、恰当的时机……而“草”也不是了无生气的枯枝败叶,它必须要有草的属性、活力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自青”。

北京的《杯子满了吗?》,这里的杯子,可以寓意着社会、生活、人生,杯子里的东西应该是随之而来的一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与追求。比如,大的石头可以喻指建立和谐、融洽、富足的理想社会,沙子和水喻指人与人相互之间的融和、互动与自我目标的追求,远大理想的实现,但首先应该明确国家利益第一,个人后于集体的道理。如果国家利益、安定受到威胁,个人的理想、生活必然没有保障。

全国Ⅱ卷 《海龟・老鹰・好心人》,这实际上是让考生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这个中国人大都认同的基本伦理规范和待人处世方法的道理,进而思考为什么“人们往往好心办坏事?”的命题,还有湖南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样如此。

(六)“再现”的新颖性 就是说,一些曾经考过的陈题、旧题现又“再现”在高考考卷上,这就要考生能够与时俱进,运用当今的新人新事,表现出新主题,给人以新颖的感动。

如安徽的《带着感动出发》,就不曾一次地考过,但时过境迁,以前的考生所写的感动就与现在的有所区别,出发的目标也可能有一定的不同。比如说农业税免了、义务教育不收学费了,农民及其子女带着感动出发,加倍搞好农业生产与学习,报答国家和政府,等等;

因此,对于这个文题,考生首先一定要明白是什么让人感动?重要的是受到感动后是如何“出发”的,如果仅仅是受到了感动,而没有出发,就没有扣紧题目的要求。所谓的出发就是有了行动,并且,这样的行动是受到感动以后自觉的行为,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感动之后该做什么,如何做是重点记述的内容。

四川的《坚强》,与之前的全国卷和其他省、市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与《面对挫折(坎坷、不幸、磨难)》等题目异曲同工,关键是怎么样使阅卷老师“心动”。

“文章合为时而著”。四川地震,面对这样的巨大灾难,四川人民、政府当然要坚强起来,这既是每一个灾民应有的积极人生和态度,也是他们的必然选择,当然,面对个体遭遇的天灾人祸,写出他们的自强不息也同样能够感动读者。

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也是屡见不鲜的题目。但又与以往不同,结合所给材料,我们不难理解,本文的“举手投足之间”,主要是就个人素质,个人修养,个人品德,个人言行等方面而言的,要求和提醒我们,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都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

因此说,这个作文题重在引导考生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与细微举动,从而见微知著,窥斑见豹。可写身边普通人的一举一动,也可写伟人、名人的一言一行;可写个人的生活细节,也可写集体甚至一个民族的行为。主旨表达上,可写扶危济困中可歌可泣的事迹,也可以书写承办奥运会时的难忘经历,还可以记叙日常见闻。

比如,河南一女生参加招聘会,看到招聘老师在拆卸宣传版,因为个子矮小很吃力的情景时,她主动上前帮助,而她的这一举动恰好被新加坡的一位大学招聘教师看在眼里,之后,该教师主动与她联系,在了解了她的其他方面表现后,该大学决定录取她,并且给与优厚的奖学金待遇。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关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以小见大,就可以知道他的整个内心世界;同时也告诉我们,积累一些新鲜的素材,对写好作文是多么的重要啊。

以上几点,是2008年高考作文的一些比较突出的特点,希望对2009年的高考作文备考与写作能够起到帮助作用,

因为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在题型稳定的前提下做些微调的,所以,鉴往知来,是应该做好的功课。

纵观2008年高考作文题,要想获得高(满)分,总的要求是: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积极的思想主题;厘清作文对象相互间的关系、主次、详略等问题;写作视角的多样性,运用发散思维,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关注文题的象征、比喻等意义,透过表象,开掘出本质的、深层的意义;常见的“旧题”要能够翻出新意来,等。

一句话,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给人一些东西,不能如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味道”,谁也不爱看,让人生厌,总得给阅卷老师一点思想,一点启发,一点知识,一点预热,一点美感,换句话说,一篇作文必须超过阅卷老师――全面超越很难,但是在某一领域超越,比如选材、立意、谋篇、形式、语言等方面,比如在每个考生所写的自己熟悉的、经历的生活这个领域中,是完全能够超过阅卷老师的,因为,你写的东西是你的“专利”,是独一无二的,不但可能,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如果做到了上述要求,高考作文就会得心应手,得分也能如愿以偿。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上海师范大学康城实验学校)

责编 / 郑永田

上一篇:方寸之地――架起沟通的桥梁 下一篇:引农村资源活水,灌习作干涸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