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例分析与研究

时间:2022-10-30 12:54:31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教学课例分析与研究

编者:

“课例”,理论实践的产物;而陈老师的“课例分析与研究”,则是理论层面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后的升华!

此案例有别于同类稿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在“展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中,行文简洁明晰,说理深入浅出;平实中显奇崛,简明中见深刻。可谓原生态的“素色”课案。

在课改八年后的今天,理应少一些“迎时”的浮躁,多一点积淀后的“升华”!

研究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二年级学生对学习乘法口诀还是存在以下的问题:

①难以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和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②没有掌握记忆乘法口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只是采取机械记忆。

③在编制和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缺乏主动的、有条理的思考,难以发现其中的规律。

因此,笔者以本次活动为契机,本节课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开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建构知识的探究。

1.初次实践试教:照本宣科显平淡

课堂扫描

出示用7个拼成的小船图(情境导入)

师:(创设情景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解决问题的平台。)

这只小船是用三角形摆成的。数一数,摆一只小船用了几个?

生:7个 。

师:如果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摆3只呢?4只呢?……摆7只呢?你能把教科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出示表格(如右):

师:从上面的表格中,你能看出1个7是多少吗?2个7呢?21里面有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新知识的过程很顺利,但表现平淡,缺乏求知的欲望。因此,笔者根据试教情况做了进一步的修正。

2.第二次实践定课:自主建构出精彩

课堂扫描

师:今天有几个小朋友在游乐场里玩得正开心呢,我们一起去看看。(播放视频:他们遇到一个难题――3个星期有多少天?)

师:同学能不能帮他们算出3个星期有多少天啊?

(小组讨论交流)

生1:一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可以这样计算:7+7+7=21(天)。

生2:可以用乘法计算:3×7=21(天)

生3:用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来计算。

师:同学们很聪明,已经对7的乘法口诀有所了解。那其他有关7的乘法口诀你们知道吗?

(学生踊跃发言)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太棒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小组合作编制出7的乘法口诀,是吗?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巡视。

师:请同学读出你们小组编制的口诀,请同学们认真听他们的口诀编制得是否正确。(投影出示,同学们共同纠正错误。)

……

课堂生成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自主建构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简单推理以及发现规律的能力,并提升参与热情。

“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建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记忆程序和按程序操作。要让学生对知识的被动建构走向自主建构,笔者有以下的体会:

1.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促成高效的教学交往。我们对比两次实践的教学,可以看出初次实践中编制7的乘法口诀前做了很多的教学铺垫,而学生已经了解1-6的乘法口诀规律,教师这样为学生设计一条条思维通道,会缩少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使他们的认知由自主建构变为被动建构。第二次的教学结构则采取开放性导入,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充分参与并主动地建构知识,为8、9的乘法口诀自主编制做好准备。所以建构自主学习的空间不但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

2.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学习共同体的集体互动基础上,实现学习者的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第二次教学实践中,通过视频提出问题:“3个星期有多少天”,然后让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来交流解题思路。他们交流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出输入的过程。这里每个个体先输出自己的信息,例如:有的学生说一个星期有7天,3个星期可以这样计算:7+7+7=21(天);也有的学生说可以用乘法计算:3×7=21(天);还有的学生说用乘法口诀“三七二十一”来计算。学习共同体经过讨论之后就会学习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而课堂也会因此充满生命力,学生也乐于参与知识建构的过程。

3.渗透人文教育会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更加顺利。教师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但学生知识经验存在个体差异,会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为了能使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倾听别人的想法,引导学生在协商中逐步建构知识。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历史多媒体教学 中的研究性学习 下一篇:《梅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