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时间:2022-09-18 06:27:45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初探

高二上册第三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要求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笔者认为,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积淀,高二的散文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精神层面上,学会品味语言、赏析意境,赏析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教法学法上,宜采用师生互动的课堂分组讨论。围绕情感基调,设置有梯度的讨论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散文的意境。基于以上想法,笔者对《泪珠与珍珠》这篇散文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从离别泪,亲子泪,奋斗泪,慈悲泪,感恩泪来总结本文所真正想阐发的人生哲学,也就是眼泪之所以能变成珍珠,泪珠为什么又是珍珠的原因:生活中,每个人心灵中都应有一粒珍珠,它是排除困难的毅力和智慧,虽历尽困苦,流尽辛酸泪,亦需有一颗像珍珠一样明亮,充满光泽,晶莹圆润的珍珠。

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中所写的几种泪

2.体味文章中蕴涵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中的感情,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

二、介绍作者

强调作者琦君的散文风格——温润素雅,犹如雨后丁香所散发的淡淡清气;在平常无奇中蕴含至理,在清逸朴实中见出秀丽。这篇散文就是她在70岁时所写的。

三、美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为配乐美读课文,同时,请学生们找出文章中有几个关于泪珠的故事。

四、泪珠故事的寻找、定位

在找出泪珠故事的同时,引导学生把故事归为三类:书中泪、现实泪、圣人泪。

五、学生讨论(设置有梯度的三个讨论题)

1.这么多关于泪珠的故事,相信一定会有哪一则能拨动你内心深处的琴弦。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感触。(小组讨论)

学生在讨论中涉及到泪珠的三重境界:纯美、至真、至善。这三种境界,环环相扣,层层相进,既呼应了之前总结出的三种泪珠,又厚实地展现出作者对人生的别样的觉悟,这种觉悟充满了理性的哲思。

2.书中的这些眼泪能不能换个顺序来写?

明确:任何一个教人向善的观点,或者说宗教,都有一个原则,就是推已及人,从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到基督教导大家“爱你的邻居甚至爱你的仇人”,无非是谈这一点。文章开始的泪为自己而流,到为自己的孩子而流,这已经是无私,伟大,纯洁的泪。再到对自己的生命,事业,追求。但是我们看到的流泪的范围是越来越宽,宽到最后是慈悲泪与感恩泪。

小结:作者对泪珠的认识由浅到深,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知,到自己的亲身体验,再到更高境界的升华。入世愈深,愈能体验到泪珠的美。从爱己到爱人,这泪珠闪烁着最美丽的光辉,是人性真、善、美的光辉。

3.而在这个升华的过程中,又是什么把这些如珍珠般晶莹璀璨的泪珠串起来的呢?

明确:“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小结:作者就是用这根线,将这些闪亮的珍珠串在了一起。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琦君告诉我们,有爱的泪珠就是珍珠。

六、谈经历

让学生谈谈十六七岁的人生当中,经历了哪些泪,说说自己的人生体验。

学生大多谈到“书中泪”“现实泪”,而“圣人泪”却没有涉及。于是在此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强调慈悲之心是一种爱,一种对整个人类的悲悯情怀。

七、看图结课

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冷漠,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够因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抹杀我们应该有的感恩慈悲之心。慈悲之情应该是一种源于内心的爱,善,与正直。当你把爱善施与世界上应该施与的人的时候,这才是慈悲,这时候,你的泪珠就是珍珠。

用一组“我们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

教学后记:

由于是公开课,这篇课文笔者准备了很长时间。课后又经过组内老师批评指点,得出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在备课和讲课中,主观把课文中的“圣人泪”预设为只有观音和基督信徒们才能流下的眼泪。即把“圣人泪”神圣化了。其实,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学生为自己父亲的去世流泪,全班学生为他的遭遇流泪,为父母们的养育之恩流泪。此时,笔者的学生就已经有了圣人的心肠,掉落圣人的眼泪了。而笔者却在课堂上强调“为全人类而流泪的悲悯情怀才是圣人”,是多么简单啊!

其次,当学生讲述自己流泪经历时,谈及电视剧《我们的父亲》中伟大的父爱时,全班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但是笔者却因为缺乏经验,没有给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推波助澜的评语,十分可惜。

再次,课件制作方面有一个声音与图片循环链接的小问题,是备课时不够细心所致。致使课件缺乏一个整体感。

如果说这堂公开课有什么经验可谈的话,大概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散文化的、美的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只有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才会带着一种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比如导入与结课的设计。利用一组题为“这个多情的世界总让我们流泪”的图片导入课文,用一组“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的图片结课。使得课堂教学首尾呼应。

同时,通过这堂课,笔者也悟得:语文教学决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和语法的学习。作为一个青年教师,要想教好语文,就必须涉猎广博的知识,不断的向各位老教师及同龄人学习,才能有所发展和提高。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高级中学)

上一篇:《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下一篇:家庭烹饪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