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珠心算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思想

时间:2022-10-12 10:30:00

浅论珠心算教学中体现新课标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课程“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分为“发展性领域和知识技能领域”,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对于知识技能领域来说,发展性领域又具有导向功能。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珠心算教学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如何,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的基础如何,应该是评价珠心算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那么珠心算教学怎样贯彻新课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立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造性活动是在灵活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过于单一的训练必定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墨守成规。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知识的操作和自动化将损伤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常表现为受长期知识经验影响,人对某类问题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不能灵活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珠心算”的训练过程也是如此,训练时间长、形式单一,不能灵活训练,把学生禁锢在枯燥乏味的套子里,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珠心算教学要克服思维定势,解除发展发散思维的一切自我束缚的框框,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灵活训练。在教学中,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灵活地安排内容。

其次,拨珠活动使儿童手指肌肉的运动增加,手指是“智慧的前哨”,适度的增加其运动量,也可以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真可谓手巧促心灵,心灵手更巧。

二、注重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新《数学课程标准》贯穿一个中心就是要深入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数学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坚持以成长为中心,以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往共事和合作探究、资源共享、分享吸呐的能力。数学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合作交流学习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提供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充分体邮新课程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竞争能力,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倾听、思考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正实施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转化,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理好对知识的思考、参与探究的问题,力求让学生了解并参与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

当前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即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因此,珠心算教学要与上述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合作交流。

三、在体验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想象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对他们的学习作用是巨大的。在珠心算教学中,观察力、注意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论是看心算、听心算、拨珠时,都要求准、快,迫使儿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由于儿童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把思维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儿童注意的对象变为儿童直接行动的对象,使儿童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有力地增强了儿童注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四、在实践中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慧的心理因素机能可以分成两个系统。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系统。后者包括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它对智力因素可以起到动力和调节机能,这对儿童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极为重要的。

珠心算的学习中,一道自然数连加如20到120;儿童往往要经过几十、几百遍才能又快又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百折不挠的练习,向目标努力,他们一定厌倦过、想过放弃,但是,通过调适情绪、心中高度责任感激励、促使他们最后获得成功。这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克制的过程,是一种成功的享受,这无疑将使他们获得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一定会获得成功,这个过程也是对儿童意志的一个考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川省平昌县大寨小学)

上一篇:“实”与“活”的教学统一 下一篇:创新教法 培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