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18 12:08:03

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在解析了目前我国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之后,阐述了山东轻工业学院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地方院校 学科专业 优化调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正处在一个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提升的转型时期。[1]一所高校正常、有序和高水平的运转,需要组成高校各要素之间和各要素内部的结构要优化合理,这是实现高校功能的前提。在高校内部众多的结构中,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重中之重,因为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而学科专业结构则关系到高校与社会需求的相适性问题,即直接关系到高校职能的顺利实现问题。那么,如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实现高校的内涵提升,是摆在诸多高校特别是众多地方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院校学科专业结构的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地方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省、市级)管理,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文所论及的地方院校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这类学校占全国本科院校的90.29%。[2]在发展上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地方院校区别于部属高校的主要特征。

伴随着高校十余年的规模扩张,地方院校囿于自身条件,普遍增设了一批申报门槛低、运行成本少的通用专业来应对招生数量的急剧增长,由此导致学科专业结构设置趋同,低水平重复,适应性不强,再加上近年来某些地方院校好高骛远,盲目贪大求全,削弱了比较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特色,由此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的重要问题。

(一)过于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

因为地方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相应成为其专业设置和结构优化调整的主要依据。研究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经历了最初的移植西方经验、与产业分离,到照搬苏联模式、对专业进行指令性计划调整,再到主动调整、引领产业发展的过程。[3]近年来,各地方院校普遍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这种机制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有利于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实现,对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和优化调整起到了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唯社会需求马首是瞻,完全围绕社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是不明智的,必将导致人才综合素质的下滑、创新意识的丧失和创新能力的衰竭,严重压缩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二)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大降低

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知识分类、学科分化,自诞生之日起就突破了古典通才教育的藩篱,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专才教育之路,使得以科技教育为核心的高度专门化专业教育受到重视。[4]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大大降低甚至缺失,几乎是当前大部分地方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但是,高等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独擅,高校应该培养的人不是有缺陷的专家,而是具有全面智慧、完整知识结构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5]

(三)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预见性不强,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大力推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步伐也随之加快。而培养地方经济社会急需的新兴产业、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领域所需的人才则需要较长时间,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结构与地方经济结构之间的不适应。因此,各地方院校必须对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保持良好的嗅觉,准确预测和掌握社会需求,分析人才需求的时间阶段、需求数量及范围和人才规格等等,并做出快速反应,尽量争取同步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山东轻工业学院在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山东轻工业学院立足于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

山东轻工业学院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主动适应山东省地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围绕山东省经济发展“蓝黄战略”,瞄准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对接,建立健全了以社会需求导向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

山东轻工业学院现有58个本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已经形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专业布局。同时,通过对专业的动态遴选,划分了优先发展、一般发展、限制发展和停止发展等四类专业发展类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例如,根据山东省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先发展轻化工程、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和生物技术等专业,以缓解生物、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紧张需求;而对目前社会需求较少的材料物理专业,则采取停止招生处理。

(二)以发展的眼光加大专业改造和建设力度

当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不起眼的经济动态有可能成为明天的快速生长点。山东轻工业学院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认真分析社会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结构做出优化调整,增强了前瞻性和预见性。例如,通过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调研和分析,山东轻工业学院较早设立了软件服务外包专业方向,同时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又将其分为对日和对欧美软件服务外包,较好地满足了地方经济对软件服务外包的人才需求。

进一步强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办学理念,结合当前山东省“蓝黄战略”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设置专业方向的方式,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减瘦”或“增肥”改造,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另外,山东轻工业学院还加大了对企校共建工科专业的建设力度,迄今已有七个企校共建工科专业被批准建设,此举加强了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上一篇:他爱通航 第4期 下一篇:90后大学生与教师关系现状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