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第2期

时间:2022-09-18 11:13:33

倒着贴的“福”

“福”字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如今,福字不仅仅是过年专用,还被制作成了很多吉祥物品,如:五“蝠”捧寿的花瓶,带有“福”字的编织品等。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多为手写,如今,为了方便、快捷多为印刷品,不过,那苍劲有力的笔触依然带给人们美好的祝福。

扫尘

扫尘的习俗,由来已久。“帚”字已见于甲骨文。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上,就有“子持帚作洒扫形”的铭文。可见,人们在几千年以前就用扫帚扫除了。《礼记》中,有“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事。这说明,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秽、尘沫与传播疾病有关。

《吕览法》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

民谚云:“二四扫房屋,二七、二八贴花花。”就是说,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到年终,均为“扫年”时间。“扫年”之风俗,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

守岁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叙旧话新,互相鼓励,祝贺新年有个良好的开端,这叫守岁。它是我国历代相传有其积极意义的习俗。

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除旧布新之际,亲朋好友,围炉而坐,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开正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俗称“开正”,乃岁首之日。古代相传,以12种动物配合60甲子纪年,开正为亥终子初时分,家主陈列香案贡品,参拜天地及祭祖,开启正门,俗称“开财门”,燃放爆竹,意为除旧布新,再行“贺正”,由幼辈向长辈拜贺,俗称“拜年”,由家主分赠岁钱,俗称“压岁钱”,礼毕全家共进早餐,老幼全穿新的衣服,走向吉方,曰“出行”。并带香烛礼品,到庙宇进香,企求平安康乐。

拜年

新春佳节,红梅飘香,至爱亲朋,同事战友,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很有那么一股子“人情味”。这在我国民间已成为传统的习惯。

相传宋代上层统治阶级和士大夫感到互相登门拜年,耗费时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贺。当时的贺年片,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两寸宽、3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张,以广交友。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更甚。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时兴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铺盒里送给对方,以见庄重。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上一篇:孙悟空下岗的原因 等 下一篇:食俗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