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探析:资源、依赖与控制

时间:2022-09-18 11:10:31

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探析:资源、依赖与控制

摘 要:如何获得长期生存和良好发展,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从资源依赖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功能设定等原因,我国社科类社团在获取合法社会身份、课题项目、资金政策、人才等关键资源的过程中,对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党政机关产生了过度依赖,具体表现为政社不分、多头管理等。过度外部依赖不利于组织实现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我国社科类社团可以采取面向社会需求的发展战略、增强"造血"功能、塑造良好外部环境等措施,降低自身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对外部组织的过度依赖。

关键词: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资源依赖理论;外部依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4-0042-03

前言

社会科学类社团简称社科类社团,是“由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管理的人员自愿成立的,以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管理实践及文化传承为宗旨,按照组织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的总称”[1]。社科类社团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凝聚社会科学人才、塑造社会价值观念、创新社会科学理论、传承社会历史文化等功能,是我国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社科类社团发展速度惊人,每年都有大量新生的社科类团体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我国社科类社团数量众多,但真正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实现长期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却不多。其中,相当一部分社团因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而长期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每年不得不被注销或自行解散的社团不在少数。可以说,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如何实现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已成为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亟须解决且日益紧迫的问题。

一、资源依赖视角下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的逻辑

目前,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的严重性,并试图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与对策,如夏东荣(2008)认为,我国学会面临的生态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计划经济时代成立的学会或者传统的办会思路要是不能及时转型,将难逃被注销的噩运,等等。通过文献综述可知,虽然资源研究是当今管理领域的一个热点,但人们还未尝试将资源科学的相关理论应用到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的分析上。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本文选择从资源依赖的角度探析我国社科类社团的生存发展问题。

资源依赖理论是组织为实现最为重要的生存发展目标,想办法降低自身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对外部组织)的依赖,稳定地掌握保障组织正常运转的关键资源的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的基本假设包括:组织最重要的是关心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组织自己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为了获得资源,组织必须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发生互动,而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他组织;因此,组织的生存必须建立在一种能力――控制组织与外部环境(尤其是外部组织)关系的能力的基础上[2]。资源依赖理论的提出有着积极的意义,它揭示了组织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为组织指明一条采取相应策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路径。当然,也为本文分析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工具。

在我国,由于路径依赖、功能设计等原因,大多数社科类社团仍然采取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的办社思路,没有真正地实现政社分开,存在多头管理现象。“政社不分”、多头管理导致社团在活动管理、财政收入、人员录用等方面特别依赖业务主管部门、党政机关等外部特定组织。对外部组织的过度依赖甚至依附,一方面造成一旦外部组织发生较大变化或其与社团的关系发生较大转变,社团将难以获得维持自身正常运转的必要资源,其生存发展状况必然受到极大冲击,另一方面导致社团难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治性,无法对环境变化尤其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及时的回应,从而错过了各种发展良机。如果社团不能及时转变办社思路,降低其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外部组织的过度依赖,将无法适应当前我国快速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最终避免不了被注销或自行解散的命运。这正是基于资源依赖视角的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问题日益严峻的逻辑所在。

二、我国社科类社团关键资源的获取及外部依赖的形成

任何组织都无法自供自给,为了生存与发展,它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资源获取过程中对外部环境产生了依赖,我国社科类社团也不例外。为维持日常正常运转,我国社科类社团需要获取以下关键资源,并在获取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外部依赖。

(一)合法的社会身份。合法的社会身份是我国社科类社团正常运转的前提。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到民政部门进行有关登记注册。由此可知,我国社科类社团要想获得合法的身份地位,需要挂靠有关部门,并要获得民政部门的审批。挂靠有关部门,意味着社团不得不让渡出自身的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挂靠部门的领导。

(二)课题项目与活动。参与课题项目、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是我国社科类社团的主要任务,也是国家民间组织管理局、中国科协和学会杂志社等权威机构对我国社科类社团进行评估的核心指标所在。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社科类社团赖以生存的课题项目等学术活动负责人的确定权及学术成果的鉴定权仍然掌握在有关政府部门手中[3]。为获取这些资源,社团将与政府形成密切的联系。

(三)财政拨款与政策支持。没有资金,社团活动将举步维艰。而财政拨款是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的主要资金来源。此外,政府政策支持也是我国社科类社团举办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为争取更多的财政拨款和政策支持,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自筹建阶段起,就不得不选择为业务主管部门或政府提供更多服务的生存发展路线,进一步加重了其对业务主管部门或政府的依赖程度。

(四)人才。人才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资源。在引进学科专业人才的同时,引进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是我国社科类社团队伍建设应该选择的思路。但我国社科类社团在人事方面往往接受业务主管部门或党政机关的管理,缺乏足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其难以打造适合社团需要的人才队伍。

(五)业务主管部门、党政机关和民众的关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制约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发展的一大因素。事实也证明,那些受到上级部门、党政机关和社会关注的社团往往在经费、政策等方面获得充分支持,从而有足够的资源保障其生存与发展,而那些遭忽视的社团则往往被边缘化,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此外,有一些外部资源虽然不直接影响我国社科类社团的生存与发展,但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技术进步、法律完善、需求变化等。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政府、社会对社科类社团的要求发生了转变,这一需求的变化必将驱使社团重新思考其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时代需要。

三、我国社科类社团过度外部依赖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对外部资源的需求将导致外部依赖,正常的外部依赖是无法避免的,但过度的依赖将影响组织的健康发展。由我国社科类社团需要获取的关键资源及其获取过程可知,我国社科类社团不可避免地对业务主管部门、党政机关等外部特定组织产生过度的依赖。这些过度依赖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政社不分。长期以来,我国采取“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不仅在经济上政企不分,在社会组织管理上也存在政社不分的情况。虽然经过1993年和1998年的两次机构改革,我国社科类社团“切断了与党政主管单位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具体业务管理上的联系,形式上实现了政社分开”[3],但由于大多数社团仍然无法转变计划经济时代“等、靠、要”的办社思路,摆脱对党政主管单位在财政、政策、人事等资源上的过度依赖,实际上还是没能获得应有的独立,实现政社分离。而且由于习惯于传统的行政方式,政府对社团建设一向重监管而轻服务,使得我国社科类社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培育,无法获得健康、快速的成长。

(二)多头管理。当前,我国社团管理采取双重管理的模式,即社团要受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门)与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管理。其中,“业务主管单位侧重日常业务管理,登记管理机关主要进行登记管理和执法监督”[4]。双重管理要求社团必须取得主管单位行政意义上的“许可”才能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获得合法的社会身份。这一要求导致我国社科类社团建社门槛过高。此外,在双重管理体制下,由于社团过于依赖“上级”,使得社团的“官办”色彩和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不利于社团健康发展。

相信在社团建设过程中,不少社团管理者也意识到过度外部依赖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总是无法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因为导致我国社科类社团存在过度外部依赖的原因有很多,并且错综复杂,难以掌控。

首先,从历史上看,由于我国长期计划经济实行的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社团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其财政、组织、人事等方面都要服从业务主管部门、党政机关的领导和安排,甚至通过依附党政机关才能获得课题、资金、人才等外部资源。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进行了大幅度地改革,但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还发挥着重要影响,大多数社团仍然无法转变计划经济时代依靠上级部门扶持的办社思路,未能摆脱对外部组织的过度依赖。

其次,从体制上看,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保证社团建设方向的正确性,我国社科类社团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活动举办方面需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一意识形态的约束下,我国社科类社团必须服从党政机关的领导,自然难以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再次,从社团的功能设计上看,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是为了满足党政机关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所建立的,为党政机关提供政策咨询是大多数社科类社团的主要职能。甚至一部分社科类社团的前身就是政府职能部门,或者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发挥作用。在功能设计上局限于党政机关,而不是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无疑限制了社团的发展空间,也加重了我国大多数社科类社团对党政机关的依赖程度。

当然,除以上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在加剧我国社科类社团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比如社团自身资源开发能力的有限、文化的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等。

四、控制外部依赖,实现长期生存与健康发展的若干建议

资源依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组织与环境的依赖关系,为组织指明了一条采取相应策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路径。对于我国社科类社团来说,社团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因此,它需要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办社思路,在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环境的基础上,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变化,另一方面要与业务主管部门、党政机关等外部组织建立起良好关系,以增强对自身关键资源的掌控能力,降低对外部环境尤其是外部组织的过度依赖。具体而言,为有效控制外部依赖,实现自身的长期生存和健康成长,以下为我国社科类社团可以参考的建议。

(一)更多地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需求。为党政机关提供咨询服务是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基本职能之一,但除此之外,社团还具有创新社会科学理论、凝聚社会人才、宣传社科知识等功能,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需求将变得越来越强烈。如果我国社科类社团能基于更为广泛和强烈的社会需求来制定自身发展战略,采取面向社会的组织结构模式和活动方式,将会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大大拓宽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并且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求程度和认可程度也是影响我国社科类社团生存与发展的一大因素。所以,我国社科类社团不应该局限于党政机关,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并且依赖社会。通过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如开门办会为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创新活动载体发挥宣传普及功能、拓宽工作渠道提高社会服务质量与效果等,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从社会领域收获更多的资源,维持日常正常运转。

(二)“造血”而不是“输血”。我国社科类社团要想获得长期生存和良好发展,必须调整办社思路,改“输血”为“造血”。增强“造血”功能,首先要让社团面向广泛的社会需求,既包括党政机关的需求,也包括其他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需求。其次,要求社团变革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在组织结构方面,抛弃以往过于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封闭式组织模式,构建面向社会、能够及时有效地回应社会需要的开放式组织模式;在管理体制方面,社团一方面要真正实现政社分离,摆脱对党政机构的不良依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现代科学管理技术与方法,如人本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等,为实现社团“造血”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提高社团的“造血”功能还需要不断培育和发展社团的其他功能,让其有能力满足更为广泛的社会需求。这方面尤其需要政府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在为社团生存发展创造宽松而优良的外部环境的同时,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实现对我国社科类社团的培育和支持。

(三)争取各方面支持,塑造良好外部环境。我国社科类社团要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外部环境,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塑造良好的政治、法律、社会环境氛围。在政治环境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着力打造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自由民主的政治环境才能保障我国社会组织形成百家齐放的局面,有利于保证社团自身独立和自治,减少过多的外部约束和掣肘。在法律方面,要积极争取立法机关的支持,着力打造“有法可依,依法活动”的法律环境。包括推动国家加强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制度供给和法律保障,尽快制定《社团建设基本法》、《社科类社团发展条例》等实体法,改变现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重管理、轻服务”的不足,改善现行双重管理体制的不足。在社会环境方面,要积极争取民众支持,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着力打造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社科类社团作为我国社会民间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制定面向社会的发展战略,采取面向民众的结构模式和活动方式,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形成宽松友好的社会环境。

结语

随着我国“小政府大社会”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我国社会组织将迎来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大量的社会组织将应运而生。而生存发展问题也将成为新生的社会组织必须面对的迫切问题。从资源依赖角度看,任何组织都难以自供自给,为了生存和发展,它都需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一定资源,在获取资源过程中,对外部组织的一定程度的资源依赖将不可避免,但过度的依赖会让组织丧失太多的自和独立权,不利于组织实现长期生存和健康发展。这一逻辑对我国社科类社团如此,对其他社会组织也是如此。因此,我国现在的或未来的社会组织要学会控制与外部环境尤其是与外部组织的关系,稳定地掌控自身生存发展的关键资源,避免形成过度的外部依赖。

参考文献:

[1]顾爱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中国行政管理,2007,(11).

[2]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学,2005(1).

[3]孙庆国.论社会科学类社团管理体制的完善[J].行政与法,2007(10).

[4]杨路平,周兆明.中国社会科学类社团现状及发展趋势[J].理论界,2008,(1).

上一篇:浅谈投资促进工作的乘势、顺势与蓄势 下一篇:马克思哲学对善恶二元论人性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