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考试模式浅析

时间:2022-09-18 03:52:07

高校考试模式浅析

考试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和对教育结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手段。根据考试目的、考试内容、考试题型、考试方式、成绩评定方式和考试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性差异,可以将考试归于不同的模式类别。不同的考试模式将会带来不同的考试效应,并对考试目的的达成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存在着考试模式趋同现象,即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以及同一专业的不同课程的考试中,我们都采用几乎相同的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试模式的趋同必将对考试的信度与效度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人才评价标准与教育教学质量。

一、 当前高校考试模式存在的问题

理想的考试模式要契合高校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任务做出调整。然而,在我国高校系统中,我们的考试却超越了学校层次类型的差异以及专业和课程的不同性质,呈现出雷同的现象。具体来看,其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考试形式趋同。当前高校的考试形式过于单一固化,如钟林同志所言主要存在五多五少的弊端,即“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一次定结论多,数次综合评价少。”无论是研究性大学、教学性大学还是高职专科学校所采用的考试形式近乎一致,这就模糊了各专业、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影响了不同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研究性大学应侧重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理应通过考试引导和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的动机和热情。所以,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而言,宜引入一些开放式的考试形式,诸如论文创作、科技发明乃至读书心得、观点辨析等都可以成为有效的考试形式。至于高职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实践的高级技能人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为关键。而现在大部分的高职专科院校主要是通过闭卷形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试,这显然不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其实,我们不仅要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别不同对考试的形式、方式与重点做出调整,就是在同一所学校中,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不同课程也要对考试形式做出适宜的改变。

(二) 考试题型格式化。当前高校现行的考试试题主要有六种类型:填空、判断、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深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客观性试题的分值较大,而分析、综合、论述题的分值就相对减少。客观题考试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比较少,同时也有碰运气和投机成份。虽然客观题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便于体现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但不利于考察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并非有效。另外,重视技术和实践经验积累的专业或学科,通过书面考试,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也必将带来消极的影响。其实,即使对文科专业的课程,利用上述题型进行闭卷考试,也不见得总是合理,像外语专业中具有极强操作性的翻译课程的考试,如果也套用上述题型进行考试,就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翻译技巧与技能的考核。

(三) 试卷信度效度偏低。从测试学的角度来说,考试环节本身存在许多因素影响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试卷的版面、题型、字体的设计;试卷中主观题和客观题的比例;客观题各个选项的合理性;主观题涉及的教学内容;命题人的情绪情感;试卷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都可以影响到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目前就致使高校考试信度偏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考试试题覆盖面小;考试难易不适当,区分度不高;考试过程各环节干扰因素太多。另外,影响考试效度降低的原因主要有:考试目标不明确;考试内容的确定带有盲目性;考试方法的选择带有随意性。由于信度和效度不高,考试的成绩评定功能、信息反馈功能、能力预测和激励功能受到严重影响,高校考试失去了其原本应该具有的意义。

(四) 考试内容单一。首先,高校考试内容仅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同时,教师在选定教材后,授课内容均围绕教材展开,这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得狭窄,并且只注重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没有顾及学生能力的提高。其次,在考试前一两周内,大部分的教师会将考试的题型、范围和重点告诉学生。这给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平时不用心学习,考前几天临时抱佛脚背记一下考试内容,也能考出好成绩。同时,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因此,在学校常常听到看到“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现象,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未接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制约了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再次,在某些高校中,考试试卷年复一年,变化不大。这样的试卷,未体现学科知识的更新,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将永远是陈旧落后的,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

二、 当今高校考试模式问题的归因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从大的方面来分析,主要集中于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统考试制度影响深厚。确立于隋朝,于1905年废除的科举取士制度,制约了人们的考试观念,主要表现在:考试内容上,主要涉及儒家经典,明朝以八股文作为考试的专用文本,内容单一、形式僵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考试方式上,虽已采用口试,但还是以帖经、墨义、策问等笔试为主,局限了对考生多方面能力的考查。科举考试虽已废止了近百年,但其流毒和影响仍存。墨守陈规,不主张创新,是科举所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之一。“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倡导师道尊严,学生必须恪守师道,严承师说,以致于“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涂不与言。”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在考试过程中形成了注重书本和教材,重视考察对现存的权威的观点和思想的掌握,而不重视考察学生的思维及创新性成果。反映在形式上必然是封闭式的、僵化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狭窄固定、考试形式趋同、考试答案标准统一都是其必然的选择。

(二) 受现今“主流”的人才培养、选拔观念的影响。高校通过教育教学培养人才,其评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途径即为考试。在我国教育界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考试是老师的法宝,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试原本无可厚非,因为对人才的鉴别总得经由一定的形式才能实现。所以,问题不在于考试存在的合理性,而在于我们需要怎样的考试才算合理。然而,在我国目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背景下,考试的合理性空间却遭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根本不关心寻找新的人才选拔形式以代替现今统一的考试形式,以至于以培养高层次才为己任的高校也沿用了这种呆板僵化的考试模式。身经百战的高校学生已经习惯了应试,并且能应付自如。同时,应试教育中考试环节的操作,即秘密制定试卷、组考、批阅试卷、统计分数,已经成为一种范式,得到普遍认可,且生命力旺盛。高校教师开始尝试着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改革高校考试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然而,一方面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深广,另一方面有关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并未形成有效机制,因此,在人才考核与选拔上并没有多大改观,高校考试模式的改革也只能是在传统考试模式的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已。

(三) 教学管理部门的导向和管理上的偏差。目前考试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密切的关系。现在规模较大的高校均成立了考试管理科(有的单位叫考试中心),隶属于教务处,是专司全校考试管理的部门。为了将考试工作管理到位,各高校纷纷推出了“规范化”管理措施,从内容到形式对考试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依据课程的性质,考核方式一般划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对于考试课程的考核形式规定更为具体,往往事先制定出试卷的模板,任课教师根据试卷模板出题,这样方便统计和考试管理,但也限制了教师的自主空间。在考试内容上,教师必须按照所选用的教材出题,有的教师对之进行简化的结果就变成了根据教学内容出题,所以,学生甚至不用通读教材全文,只须背记教师上课笔记即可。在阅卷环节,规定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内容和教师本人的观点事先制定标准答案,将学生答题与所给出的标准答案进行比照给出分数,学生新的思想和观点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在考试实施过程中,安排特定的考试时间周,按确定的时间、确定的地点、确定的监考人员进行组考。从上述四个方面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考试模式趋同一定程度上是管理体制钳制的结果,考试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三、 构建科学的考试模式

针对高校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之进行改革,以构建科学的考试模式。

(一) 拓宽考试形式的选择方式。首先,不同类型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研究性大学可以更多地采用提交论文、案例讨论、辩论答辩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高职高专院校则可以采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实习以及撰写实习报告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对于不同专业,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理工科可以把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核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如语言类专业的口语类课程,可以通过口试、剧本演艺、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科目,可以要求通过深入实践,获得经验,撰写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来评价学生。同时,试卷要不断地更新,体现灵活性和动态性。每一年的试题应该与时俱进,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考核学生。

(二) 加强考试题型的合理性。廖平胜先生将试题结构模式分为三种结构模式:单层结构模式;双层结构模式;多层结构模式。各学校具有不同特色,各专业具有不同性质,各学科具有不同目的,相应的对考试试题的要求也不同。针对高校考试中主要的六种题型,可以增加逻辑推理、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图形推理等试题类型来丰富试卷题型。同时,按照试题的构模式,根据课程的特点,在试卷中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设计试题。论文式试题应注意:一是使用范围严格限于复杂内容、高层认知能力的测试。二是试题应尽量包含两个或多个测试点,以实现一题多功的检测目的。三是试题内容的叙述,必须是能够准确反映质问复杂学习结果或高层认知能力水平的字词。四是一般不出选做题。五是科学分配和控制作答时间。

(三) 采用有效措施提高试卷的信度和效度。首先,要增加试题的覆盖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比例,增强分数的区分度。其次,可以和其他高校联合,共同命题,利于提高试卷的信度。再次,每门学科可以联合其他高校的同学科教师,一起建立试题库系统,运用试题库产生试卷,提高试卷的效度。最后,各专业的考试方式,应该向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走水平考试之路。对于一门课程,要求掌握的是基础的和核心的知识,而不在于对某种教材的知识点的掌握。因此,高校考试应通过灵活性的考题考查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运用相关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另外,国外许多高校的试卷是通过考试公司来制定的,这样就避免了教师自己制定试卷产生的效度和信度不高问题,得中国高校借鉴。

(四) 提高考试内容的宽广度和丰富性。试卷要不断地更新,体现灵活性和动态性。“考试活动的动态性作为一种物质运动属性,是考试活动运动规律的反映。”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考试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及时掌握社会发展对考试功能的新需求,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增强考试对外部因素变化的动态适应性。另一方面,必须随时关注考试内部因素的变化,注重信息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改进,甚至革旧创新,能动地把握考试动态。因此,每一年的试题应该与时俱进,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更全面、更有效地考核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应不断地扩大,而不拘泥于教材。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并且要求学生阅读的内容在试卷中有所体现。

(五) 强化考试管理的科学性。首先,根据课程性质来决定考试形式,重视教学过程,提高考试成果。在考试方法上可以采取三个结合:平时、期中、期末相结合。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作业、讨论、提问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促进自身的教学。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高校考试模式。如在澳大利亚,“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允许学生带回家完成。各门课程考试的范围不拘泥于教科书,除了概念和基本原理知识外,还有大量的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题。”其次,在阅卷过程中,采用流水作业的考试阅卷方式。对于客观题,可以制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但主观题,只能设置参考答案,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的见解以及创造性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浅析西部中职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树立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平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