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作业的分层评价实施策略探讨

时间:2022-09-18 03:22:08

高中化学作业的分层评价实施策略探讨

分层教学是在因材施教原则指导下的教学实施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进行分层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既是学科知识巩固与反馈的重要方式,也是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载体.本文就如何进行高中化学分层评价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作业分层评价的背景和必要性

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和分析,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划分为不同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反馈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此外,作业还具有感受知识累积、体会解决问题的快乐和获得自我肯定的重要功能.然而目前的作业普遍存在布置划一、评价单一的缺陷,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可见,构筑高中化学作业的分层评价体系,是贯彻和落实新课改下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作业分层评价的实施策略

(一)作业布置的分层化

作业的布置是实现作业分层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作业的难度、形式和数量上体现分层.

1.从难度上进行层次化区分

教师围绕某内容的教学目标,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简单识记到理解和应用,再到探究和创新,准备不同层次的作业.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的特点进行选择做题.以“溶液中的离子浓度比较”知识点为例,教师可设计或挑选出以下层面的习题:

A.请写出0.1mol /L 醋酸钠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B.将等浓度等体积的醋酸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并充分反应,求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C.将等醋酸溶液和NaOH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溶液呈中性,求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D.将pH=3的醋酸溶液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并充分反应,求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E.将等浓度的NH4Cl和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F.将等浓度的某酸HA和其盐NaA的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碱性,求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G.将等浓度等体积的某酸HA和某碱BOH溶液混合并充分反应后,溶液显碱性,求该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H某温度下KW=10-12,该温度下测得0.1 mol/L的Na2A溶液pH=6,若将0.1 mol/L的H2A溶液与0.2 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求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

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各自能力选择其中的2-3题进行解答,既可通过答题获得成就感,又留有挑战和进步的空间,更能巩固对知识点的掌握.

2.从形式上加以多样化突破

不同形式的作业,既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也可培养其他方面的能力.除常规化的练习题型外,教师可尝试设计模型制作、调查报告、家庭实验或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型作业等多种形式的作业.如, “化学实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章节中,教师可布置学生回家观看当前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1、2》系列片,寻找片中涉及到的物质分离提纯方法,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报告上交,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但使课堂知识和生活完美结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二)作业评价主体的分层化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学生作业的主要评价者.这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评价标准单一、学生个体性差异被忽略,及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其实,评价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要进行评价,评价者对于评价标准必须足够熟悉和掌握.所以,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参与评价过程,构建师评、自评、互评多层次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主要针对难度大、过程复杂、学生问题普遍而有共性的作业类型.教师可先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筛选出需要评价的题目并对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讲解,并提供巩固练习机会,重在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2.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适用于知识识记类的作业,如,重要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反应现象的描述等.此类作业普遍难度不高,评价标准简单易对照,学生的错误原因也随个体特征而有较大的差别.可由教师提供评价标准,学生自行进行对照和评价,不但能找出各自错误原因,也加深了对内容的掌握.

3.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适用于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醋酸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或是对实验方案、装置进行比较评价等类型的问题.每一个学生作为思维个体,都存在一定局限性,通过组成评价小组让学生互评,可以让各人的思维方式和特点进行碰撞和互补,增加思维深度和广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既要找出别人想法中的不足,又要提出能说服别人的观点,这种强烈的参与感将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学科知识的兴趣.

多层次的评价主体让学生从被评价者成为了评价者,而教师隐退为引导者、辅助者.这种角色的变换促使学生更深更广地思考、更全面地分析,更客观地反省自己观察他人,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作业分层评价的原则

作业是学生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同样也是培养学习信心和情感的基础.所以作业评价,不能单单判断对错,更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科进步以及情感态度的转变.

1.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指教师应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上的差异,制定因人而异的评价标准.以书写某化学方程式为例,学生错误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对物质性质不了解、有的审题不细未注意特殊的条件、有的未注意反应物量的关系对反应的影响,有的未配平、未书写反应条件或物质状态等.这些问题反应出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知识缺陷,无法用一个叉一概而论.对于未掌握物质基本性质的学生,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化学性质层面上,弱化配平、条件等其他要求,促使其稳健进步;对于对基本知识已掌握的学生,则应对其书写的细节和格式进行严格的要求,促使其完美解答.

在传统的正误评价之外,也可根据学生特点加上个性评价,如,“请注意A的强氧化性”,“请留意B是过量的”,“请重温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等,让学生迅速了解到自身问题所在,其效果远胜于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将这些错误点空泛罗列讲解.

2.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分层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不要片面的将作业质量作为评价标准,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态度问题.同样不完整的答案,可能是学生倾尽全力思考后的成果,也可能是敷衍了事的结果.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分析学生作业中所包含的能力和态度信息,以此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如,通过“在某某知识点方面你大有进步,但是在某某方面还稍有欠缺,请再接再厉”,“你的解法完全正确,是否可以尝试用元素守恒法?”等评价,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其对于学习的热情.

3.平等性原则

分层评价同传统的“快慢班”“优差组”等教育方法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就学生成绩的好坏和学习能力的强弱对学生产生不平等的对待,而是将学生看成是特点各异的个体,不同的只是教学方法,而不是教学态度.教师应该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性,方能正确地采取分层评价措施.

总之,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作业的完成与评价是师生间重要的交流形式,在教学中若能坚持分层评价的原则,有效地实施作业分层评价,不仅能获得更为准确而全面的反馈信息,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成为提高不同程度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提高化学思维能力、培养对化学学科的情感态度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俄罗斯老兵客死乌克兰成“机密” 下一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运用情境注入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