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比较

时间:2022-09-18 12:15:45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比较

一、词语比较

词语比较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对文中运用的特别准确的起关键作用的词语,采用替换、增减等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明确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遣词造句的奥妙。

如课文《燕子》中最后一节,有这样一句话“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在学习时,学生就提出疑问,为什么这里用“痕”而不用“条”“根”呢?那么,不防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下远处的高压线,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体会理解,学生就体会到“痕”这个字更加生动准确。“几根”“几条”等词是很难表达出高压线在阳光的照耀下,时隐时现、忽明忽暗、模模糊糊的痕迹。

二、句子比较

对文章中重点句子和意思比较深刻的句子进行比较,来感受语音的准确。

如《林海》一文中对“岭”的描写,“大兴安岭的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的区别,感受大兴安岭的独特之处。再把句子中的“儿”字去掉,句子变成“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比较,加以体会,学生就会发现句子中“儿”的作用。这些“儿”字,从细微之处告诉我们,岭与岭之间高矮、长短的不同是相差很小的,对比不是那么明显,突出不了岭温柔的特点。还有“感到亲切、舒服”一句,在文章中出现三次,表现的思想感情是不一样的。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其每次出现的具体语境加以比较,学生就会感悟到作者三次感受一次比一次深刻。

三、人物比较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将一些有共性的人物或者性格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差异点,这样会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两篇课文,分别为我们描绘了两个悲伤的孩子,他们有相似的生活遭遇,共同的美好向往。卖火柴的小女孩光头赤脚穿着破旧的衣服,又冷又饿地奔走在飘雪的大年夜,得不到疼爱、快乐和幸福。九岁的凡卡,父母双亡,被送到城里鞋店当学徒,受尽了折磨,圣诞节的前夜,趁老板不在,他给乡下的爷爷写信,诉说挨打挨骂受尽折磨的悲惨生活。他们过早地饱尝世道的冷酷,心灵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但他们都向往幸福美好的生活。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幻想到许多美好的事物,露出幸福的微笑;凡卡寄信后做了个美梦,梦见爷爷在读他的信。这些都是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但等待他们的都是悲惨命运的结局。小女孩是冻死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凡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能是个梦,等待他的仍然是悲惨的生活。通过对比,学生会更加理解当时社会的冷酷、黑暗和罪恶。

四、技巧比较

《语文新课标》指出:“在阅读中要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表现手法、结构安排、技巧运用等方面进行比较,总结规律,掌握每篇文章的独到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如《凡卡》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两篇课文都注重细节的真切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凡卡》一文中注重细节,描绘了凡卡过着非人生活。如:挨打,为什么打,怎样打,打得怎样,写得具体真实。《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细致描绘了小女孩多次擦燃火柴“看”到的许多美好景象,真实地表现出了小女孩对温暖、快乐和幸福的向往,这同她的现实生活形成对比,让读者体会到小女孩的痛苦,激发起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结构上,两篇课文都注重交错的故事线索,巧妙的结构安排。《凡卡》一文以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为主线,诉说悲惨的学徒生涯,又同回忆乡村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将现实和回忆融为一体,使文章情节曲折,内容丰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运用生动丰富合理的想象,以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为线索,把现实和幻想有机地结合起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实验小学】

上一篇:探索课堂“高效学习”方式 下一篇: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点滴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