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浅探

时间:2022-09-17 11:59:09

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浅探

【关键词】有效课堂 小学数学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36-01

课堂有效性一方面体现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及时反馈学生所学,并可以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及思维方式,由此启发学生展开探究,提升思维水平。

一、明确目标,在新旧关联点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导致学生无法整体把握所学知识。事实上,小学数学各知识点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呈现层层递进的螺旋态势。教师要紧紧围绕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立足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找准新旧知识的链接点,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时,笔者先让学生复习旧知: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么推导的?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同底等高的长方形,因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已知的。笔者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想一想,如果要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起来,你认为能拼成什么图形?三角形如何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有了想要合作探究的想法。此时笔者让学生准备三个三角形(锐角、钝角和直角三角形各一个)并启发学生思考:两个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什么图形?两个钝角三角形怎么拼?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和哪个图形相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操作,把两个直角三角形拼在一起,一目了然地看清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长方形。笔者再次提出问题:这个图形的底和高分别对应三角形的什么?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复习,学生不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够建立有效的知识链接,从而系统地建构知识网络,深刻地理解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二、紧扣思维,在认知矛盾处提问

小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存在着感性思维大于抽象思维的特征。基于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的思维特征,在设计问题时尽量满足学生的这一思维特性,多从学生直观思维的角度设计问题。

如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笔者先出示一张购买同样规格的笔记本中总价和单价的资料表(表1和表2),让学生观察有什么规律。

学生发现,在表1中笔记本的数量和总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之间有一个固定的比值,只有这个比值是固定的时候,两个量之间才有正比例的关系。表2中则没有这种固定的比值,因而不成正比例。但隐约之中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是有一种关系的,是什么关系呢?学生说不清楚。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能发现这两种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吗?学生借助数据展开观察,发现单价1.5元,总价为1.5×40=60;单价扩大到2元,总价为2×30=60元;单价变成3元,总价为3×20=60元……由此可以看到,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笔者再次追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吗?”学生展开讨论,并有学生补充认为:“单价和数量的乘积不变,也就是说单价×数量=总价,这个总价是个一定的量。”

这样,学生对反比例和正比例之间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知,并能够从两个量的变化上把握反比例的意义,建构了对这一概念的整体认知。

三、把握层次,在教材难点处提问

设置有效的数学问题,对教材的处理尤其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定的层次和梯度,将那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等内容进行分解,设置为一连串的小问题,建构一个系统性的问题知识链,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链:是否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搭建一个三角形?(课件出示6cm、1cm、5cm的三根小棒),这样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出示2cm、3cm、1cm的三根小棒)怎么改变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从这些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什么情况下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

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不但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三角形构成的必要条件,而且能够从优化的角度,理解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教会了学生分步骤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立足教学策略 发展数学思维 下一篇: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