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与中国人的环境观

时间:2022-09-17 08:00:19

建筑规划与中国人的环境观

【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保留了许多对理想环境的描述。我国人民对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要求。早在中国古代使用于指导城市环境规划的风水一说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关键词】文化秩序 建筑布局 天人合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指出:“在希腊人和印度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中国风水学也称易学堪舆学,它在“堪天道。舆地道”中是遵循易学思辩的。

“天人合一”的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阴阳风水观念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它也是对中国人理想环境观的总结和发展。在中国数千年营造住宅,宫殿,寺庙和陵墓的演变中,为了选择好风水,要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象,四季的变化,以及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并依据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选择最有利的地理时空位置。正如西方学者所评价的那样:风水实际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景观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我国人民对居住环境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要求。在文学和绘画作品中,保留了许多对理想环境的描述。这里面尽管有一定的臆想成分,但它们必然是在实际原形的基础上进而加工而成的。当这些想象变为一种观念后,又会对选择实际的居住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说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诗经》中,小雅一章里有一首颂诗――斯干。开始两句,作者便描写王宫所在的环境:“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出靠近涧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配置,显示了古代匠师在选择建筑位置时对水源和景观方面的注重。中国的审美观是浪漫的,崇尚自然的。”卷帘唯白水,隐几亦青山”表现了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与自然结合的思想创造了优美的文学传统,也塑造出”文人”的生活方式,而这种“文人”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我们典型的生活方式,恬淡抒情产生了另一种生活意境。在居住形态上,表现为住宅与庭园的融合:在建筑选址时,多喜欢与山水林木相接近。所谓“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描写的居住环境是由群山围合的要塞型,一种出入口很小,利于防卫的形态。唐盂浩然在《过故人庄》一诗中l也展示了一派村落环境:“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出了自然环境对村落的保护性及村落的对景景观。此外,历史上的许多绘画作品也都表现出聚落建筑周围的环境特征:前临水面,周围有山林围合,可以说风水观念与这些绘画,文字作品中所描绘的环境形态是相关的,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环境选择的一种理论总结和概括。

郭璞在《葬经》一文中形容四神的神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一般位置为“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四神的方向主要依据主体地形的形势来判断。以台湾恒春县城选址为例,首先考察城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找出相应的四神代表:“三台山,在县城东北一里,为县城主山……即县城之玄武也:”龙銮山,在县城南六里,堪舆为县城青龙居左“:虎头山,在县城北七里,堪舆为县城白虎居右:“西屏山,在县城西南五里,正居县前,如一字平案

为城朱雀。”除了以上四山之外,为了照顾县城西北方向的风水,还将位于车城海边的龟山,指定为屏障。龟山,县城四放,乾兑为,得以屏障之。建城时还将猴洞围进城的西部,做为城的主山或坐山,这种围进城内的小山又被看成是将周围龙脉引入城内的证明,实际起到一种内聚中心的标志作用。

从村落的选址中也可以看这种风水观念的影响。如安徽省西堤村,据明代嘉靖刻本的《新安民族志》记载《西递村》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

在传统的村落中,人与环境的作用一般通过住宅这个中间环节加以联系,民间习俗约定:环境的好坏决定住宅的吉凶,而住宅的吉凶又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及命运。因此,住宅环境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对民间建宅影响很大的风水著作《阳宅十书・宅外形第一》提出理想的住宅环境“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为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养殖用的水池,丘陵上的竹木,洗涤用的流水,方便的交通都具有实际的生产生活价值。这种理想的住宅环境不正是对生活需要的理论升华吗!

中国古代缺乏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实际担负这方面责任的是完善的政治,建设制度和风水,阴阳五行,观念的结合。风水等民间习俗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背景,对城市,村落和住宅选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保证了聚落与自然环境结成有机整体。总结研究这些观念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城市,村落,建筑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全面了解产生中国聚落构成的源泉思想。相信会对传统城市,村落的合理保护和改造提供一些启发。

上一篇:乱民中的佳人 下一篇:电影,影像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