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民中的佳人

时间:2022-10-16 11:00:41

[摘要]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女主人公素芬充实、饱满的性格展现,悲剧命运的时代性阐释满足了当时代人们的心理期待和审美期待,迎合了女权主义发展的浪潮,这使得素芬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倍受观众喜爱的“乱世佳人”形象。

[关键词]素芬 性格期 待视野 女权主义

《一江春水向东流》拍摄于1947年,由著名导演蔡楚生和郑君里共同执导,云集了当年红极一时的明星,如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该影片在1947年10月在上海公映后反响极为热烈,出现“成千万人引颈翘望,成千万人踩进戏院大门”的壮观景象。该片之所以受到人们如此喜爱,除了影片的表演者高超的演技和导演的杰出导演,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塑造人物方面的成功。在作品塑造的众多人物中,素芬无疑是最饱满、最具魅力的一个形象。

一、饱满而充实的性格特征

素芬看起来比较文弱。在影片中,她的语言、她的表情和动作总是那么的轻柔。但是,也正是这样一个温柔、文静的女子,在面对爱情的时候,她那么决绝的坚守和追求。她的爱情平静如流水,虽然轻柔,却是那么的绵长。为了信守“我一定全心全力来担起这个责任,一直等你胜利回来”的承诺,为了爱情,她一个人照顾着老人和孩子等待着爱人的回归。为了爱情,她可以承担生活的任何重担,可以吃尽所有的苦头。在战火纷飞、自身难保的年代里。她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补贴家用,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为了生活,她可以舍弃尊严和面子去给人家做仆人:直至当她发现丈夫有了新人的时候。她也没有选择离开,而是选择了自杀。她的自杀,不是对于爱人的失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爱情的坚守。在她的心里,丈夫是一个有着热血报复的志气青年,而眼前的这个人已经完全的变了,他再也不是那个曾经指着月亮,告诉她“每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都会在这个时候想起你”的张忠良了。既然那个张忠良已经没有了,那么她的爱情也已经没有了。她的死是殉了她的爱情。

素芬也曾有过幸福温暖的生活,但是在战争破坏了美好的生活之后,她抛却了曾有的矜持和体面,为了生活用自己的双手来维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为了生活,她去救济院照顾儿童,她舍不得吃下救济院给与的食物,宁愿自己挨饿省下粮食给孩子和老人:她帮助别人洗衣服,在冬日刺骨的凉水里不停的搓洗:当生活实在窘迫的不可维持,她宁愿降低自己的身份去给人家做一个仆人,当家庭遭遇变故,公公被敌人吊死,她擦去眼泪,安慰了婆婆。一个人携着老人和孩子奔赴战时的上海。即使这样,她依然保留着天使般的善良和温柔。在救济院里,她对那里的孩子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疼惜和关爱,她给他们洗澡,给他们洗脸,给他们缝补衣服,为她们唱歌。那个时刻,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生活折磨的遍体鳞伤的女人。而是一个天使般充满温柔和爱的母亲。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有水一样的轻柔,也有水一样的不屈和坚韧。

素芬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体。她虽然对于生活的磨难有着坚忍不拨的精神,但是从骨子里,她是一个集中了东方伦理隋调的女性。她“是一个聪敏又文静善良的姑娘”,“是个温婉但又好强的人。”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的贤慧、孝敬、纯朴、坚韧的精神。素芬没读过多少书,但受到过新思想的影响,因此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新女性”的影子。比如,她参加抗战的宣传工作,她和张忠良的恋爱。同样,也是这样一个女子,她恪守着孝道妇道,孝敬公婆,体贴忠心于自己的丈夫,爱护自己的孩子。在素芬生命里,家庭就是她的一切,丈夫就是她生活的所有希望和支柱,一旦这个支柱倒下去了,她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二、观众期待视野中的你、我、他

一部艺术作品,它之所以被众人接受,成为世人皆知皆爱的作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符合了人们的期待心理,满足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期待想象。素芬形象的成功,也在于这个形象满足了当时代人们的期待视野,符合了当时代的社会情境,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存在意义。

这部影片拍摄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后的1947年,它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一家普通人家战时的悲惨命运。影片通过这个家庭破碎的生活和情感的悲欢离台细腻地刻画出战争对于人们生活和精神的摧残,展现不同人物在命运面前的不同生活状态。这部片子的播放,满足了人们对于自己过往的回忆,对于那段刻骨铭心的战争的记忆。在影片中,观众重新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和情境之下,因此他们和影片故事有着心灵上的契合。

另一方面,对于当时的受众来说,他们身处在新旧思想交汇的时代,五四的“西风欧雨”虽然给他们的精神松了绑,对他们身上的封建主义枷锁给予了抨击和批判,但是五千年的封建思想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太深刻的烙印,因此,他们处于现代与封建,独立与“无我”的矛盾交合中。而影片中的素芬就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期待和心理期待。她是一个有着坚忍不拔精神的女性,对于生活中的磨难,她都独立面对和承担。她热爱家庭,疼爱孩子,忠于家庭。贤惠而美丽,落落大方而不屈不挠。这些特点都是封建传统女性具有的优秀特点。她符合了被封建意识影响了这么多年的观众的心理接受范围。同时,虽然她是一位封建女性,有着传统的美德,同时她也有着现代女性具有的自强和独立意识。这种独立,也主要体现在生活方面。在任何艰难的生活面前,她都一个人独立的承担生活的痛苦。她独立的一个人在艰难的上海滩偕老顾幼,一个人为家人的生计奔波奋斗,也是一个人独自承担爱情给予的落寞和孤独。同时,她也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女人,在婚姻面前,她和张忠良自由恋爱结婚。在那个时代,她的这些做法已经有着现代女性的朦胧的“独立”意识。因此,她是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符合着当时代人们的心理承受和心理想象。人们在对影片的欣赏过程,也是人们对身边你、我、他的发现与呼应的过程。熟悉的环境和场景,熟悉的人物,期望的可心的女主角。这一切都使得《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了广大的受众和呼应者。

三、女权主义的推动

在影片拍摄的1947年,女权主义运动在世界各树大旗、风起云涌并波及到了当时动荡的中国。中国的知识界和文化界有人已经号召着“男女平等”,广大的知识女性也在不断的争取自己的权利。这从阮玲玉主演的电影《新女性=》中有所反映。影片中对于素芬的悲剧命运,张忠良有着不可逃脱的责任。这个曾经许下誓言陪伴素芬一辈子的男人,由于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背叛了自己的诺言和爱情,而素芬则一个人坚守着爱情等着自己的爱情,到最后她等来的却是负心的男人和侮辱。于是,失去了爱情的素芬精神的支柱没有了,生命于她便没有了任何的价值,她最后跳入了黄浦江自杀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善良的女子,这么一个聪慧的坚强的女子,她怎么就会注定有这种悲剧的命运昵,这样悲剧的命运,在那个女权主义兴盛的时代无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悲剧的命运成就了素芬这个作品形象。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我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素芬也以其鲜明的性格,饱满的形象和悲剧的命运成为世人喜爱的电影人物形象。有人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中国的《乱世佳人》,但是无论怎样,素芬已经连同那个时代成为了人们心中永远不能忘怀的记忆,也磐将随着社会的前进成为世人不断温习和认识的对象。

上一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探析 下一篇:建筑规划与中国人的环境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