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9-17 07:43:24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这些途径包括:实行产学研结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拓宽教师聘用渠道,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15-02

收稿日期:2007-01-20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XJK06CZC050)

作者简介:蒋洁(1963-),男,湖南祁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教师队伍素质的重新认识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后,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我们对教师队伍结构和教师素质进行重新认识。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

高职实行学分制,强调因材施教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要放弃自己熟悉的课程,重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还将面临来自教育对象的压力,面临转岗和下岗的风险,面临新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考验,教师将从墨守成规转变为谋求主动发展和创新。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调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高职教师不仅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把握专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要将专业内各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对相关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较宽的知识结构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适合学分制的要求。高职院校新专业的设置越来越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很多专业缺乏对口专业毕业的教师,如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就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学习,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构建自己的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需要重新建构

1教学能力需要提高

从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和学分制对教学的要求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以群体目标为取向、兼顾两头的课堂教学方法,达不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学习阶段、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2科研能力需要加强

学分制对教师的要求还表现在科研能力上。从中专升格为高职的高职院校,教师多数缺乏科学研究或参加产学研项目的意识和能力,科研能力不强。实施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的主要手段,所以,应鼓励教师参加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等活动,这有利于教师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专业技能需要培养

现在的高职师资主要是从师范或非师范类高校中选取,缺乏必要的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培训,以及顶岗实践的经历。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培训。

对高职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主要应围绕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关的技术、技能及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信息和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新技能进行。例如:网络技术专业的教师要有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师要有模具加工、金属工艺等方面的实践技能和经验。

4学习能力需要加强

随着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学分制促使原有课程不断整合,新的选修课程也不断产生。这样,自主学习能力将成为高职教师的工作能力乃至生存能力的基础,高职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形势,实现观念的转变,把提高学习能力作为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5创新能力需要具备

学分制的实施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环境、教育对象及自己的教学特点,采取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核心能力。

二、高职院校学分制条件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在学分制条件下,由于教学管理制度的改变,教与学关系的转变,高职院校教师将面临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一)创设和谐的高职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学历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高职院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报考或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同时通过聘用、引进高学历或高职称人员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应通过在岗进修、短期培训、作为学者的国内外访问、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校外挂职、顶岗实践、带队实习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还要运用岗前培训制、导师制等手段来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通过实训课、理论课的观摩和比赛来带动教学改革,通过名师效应、专家讲座、参观学习等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营造适度的竞争氛围,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实施产学研结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更是优化和强化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应与有关单位和企业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每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去考察、培训和顶岗实习,了解其新工艺、新技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应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活动,使他们有机会判断自身素质、能力与企业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自觉提升专业技能;应鼓励教师参与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提高教师对专业实训要求的整体把握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实训指导能力。

在科研方面,应采取措施,鼓励高职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或参与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等活动。为此,必须建立教科研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教研、科研项目的立项、检查、验收以及考核奖励等办法,充分调动高职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拓宽教师聘用渠道,建立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选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同时,实现校际之间教师资源的共享。

高职院校在从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聘毕业生的同时,还可以从普通高校中招聘毕业生。对这部分新招聘进来的教师,要加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还应注意从社会和企事业单位招聘优秀专业人才,特别应注重从企业引进专业知识扎实、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与此同时,采取联合办学、互聘联聘和返聘等途径来拓宽教师聘用的渠道,通过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来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四)创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高职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施学分制的关键,也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比武”活动,对教师在教学、科研、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学校薪酬分配、奖惩和教师聘任的重要依据。

(五)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和校内“双师素质”培训基地,组织教师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顶岗实习,聘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校兼职,鼓励教师参与合作项目的开发,选派教师参加普通高校及国际合作培训等,扩大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直接引进“双师型”教师是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措施。应通过外引内培,形成高职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上的“双师型”。

参考文献:

[1]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11)

[2]增光清.谈实行学分制的行政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1)

[3]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4]高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责任编辑:吕增富〕[BF]2007年第6期

上一篇:关于江西省农村初中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 下一篇:关于学校资源向社会教育开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