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尝试

时间:2022-09-01 09:56:12

生物课堂实施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尝试

关键词:生物教学;自主探究;培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6-0045-01

收稿日期:2006-11-10

作者简介:车玉梅(1965-),女,黑龙江伊春人,教师,从事生物教学研究。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自主探究学习是通过教师精心设疑,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新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要围绕学生学习进行教学设计,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会感到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教师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点拨;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自主探究;要精心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茎的结构”一节时,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参照课本图和实物茎横切面,让学生在轻松的音乐声中观察杨树枝条的小段,思考:植物的茎由哪几部分组成?我一边巡视指导,一边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提示:剥去茎的最外层,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剩余的部分,有什么感觉?用笔试一试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分,能按动吗?想一想它们分别由什么组成?等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大脑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大大加快了思维活动,轻松地实现了对已有知识的整合。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教师给以及时的点拨、表扬与鼓励,学生很快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为学生铺设发掘问题的台阶

新教材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内容本身,还要备自己、备学生,通过钻研、感悟去挖掘教材中潜在的东西,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处理课堂中的一些不可预见的问题,从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例如,在讲“尿的形成和排出”时,我不是简单地介绍,而是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每天要喝足够量的水?人体几天不排尿为什么会有生命危险?肾炎是怎么一回事?尿毒症为什么要进行血液透析?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感到亲切好奇,容易产生强烈的探求动机和探究情感。

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它有利于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次,一名学生问我:“我家腌咸菜时,只放盐,没有放水,但过后不久,缸里却有了不少水。我不懂,问父母,他们只说水是从菜里跑出来的。为什么放的是盐,却有水出来呢?”我没有忙于解答,而是叫学生分为几组回家观察,是不是真有其事。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分组学习,并展开讨论。结果他们得出了正确结论。任何小事情,都有可能包含大学问,学生经常提出一些似乎可笑但却很有意义的问题,但就是这样的问题却有可能成为他们探索科学奥秘、学好生物学的“引子”。

四、借助实验,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载体,实验教学应该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条件。例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我提前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实验,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体会进行讨论:“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阳光、水分、空气、温度都是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讨论时学生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学生坚持光也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就因势利导,布置他们继续做光是否影响种子萌发的探究实验,把探究活动引入了新的境界。

五、创设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它能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接受。例如,在讲“病毒”一节时,如果单纯靠语言描述讲解病毒的概念和病毒的结构,留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个抽象的认识。为此,我采用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病毒?人类、动物或植物中的哪些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与人类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它只是有害无利吗?疯牛病的元凶是病毒吗?一系列问题提出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积极利用网络查询有关内容,主动将知识进行了内化,不仅掌握了应知应会内容,而且对生物科技尖端领域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探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徐光宗〕2007年第6期

上一篇:隐喻的认知功能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利用反馈解决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