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及应对分析

时间:2022-09-17 06:05:48

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及应对分析

一个国家是否能成为世界强国,归根到底需视其本身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能直接反映出一国的竞争实力。在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3月发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已成为中国面临的六大挑战之一,要使中国能经受住国际市场的考验,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实力并采取相应战略。本文在客观分析目前我国外贸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术创新因素

技术创新是一国出口竞争优势的根本支撑或决定因素。技术创新能通过要素使用的改善、经营成本的节约、原有产品品质的改善和新产品的开发等途径来增强出口产品的优势和相对价格优势,以提高出口的竞争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市场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水平的竞争,技术创新构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基础。据资料介绍,当今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在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只在20%左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还不到1%,这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比,甚至远远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估计,中国全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不到10%,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制约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主要的问题是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不够,重视能力缺乏,此外,缺乏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二)人力资源因素

人力资源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素质,包括各种知识和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竞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知识型人才和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成为获取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人才成为比物资资源、金融资本更为紧缺的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毫无疑义,我国是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人口第一大国的人力资本也已成为我国各类战略资源中最具实力的资源,但我国却不是一个人力资本强国,并不具有适合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人力资本优势,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说,大量的人力资源处于不得其用的状况;从质量上说,大量的劳动者素质很差。在我国人才是奇缺的、稀有的,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是奇缺。在瑞士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属于人力资源质量的指标主要是教育和人才结构的指标,中国大多数都排在该年鉴统计比较的47个国家与地区的最后10名内。尽管我们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但由于我国人力资本的内在层次还比较低,因此还不具备参与全球化竞争所需要的充分的知识技术资源优势。

(三)国际市场环境

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不但有利于我国产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发挥,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同国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差距,促使我们改进并提高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扩大其出口。但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提出了挑战。首先是反倾销,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平均每6-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针对中国产品。另外,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或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使外国产品难以进入他们的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虽然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开展绿色认证、征收绿色关税等措施,使进口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进而削弱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各个贸易产业的竞争实力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曾对重要产业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利用贸易政策来加速产业的成长与升级。根据WTO的规则,我国运用对外贸易政策来干预国家产业发展的回旋余地将会越来越少,目前稳定的可预见的市场准入主要取决于关税的运用。市场准入包括开拓投资领域以及非关税壁垒关税化、降低关税两个方面。入世后,我国承诺在电信、银行、保险、专业服务业等入世前限制较多的领域开放市场,实行投资自由化,这意味着我国将不能再限制绝大部分行业的投资市场准入。

(五)外商直接投资

回顾我国外贸20多年的发展历程,FDI在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FDI在比较优势方面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增长。截至200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资企业5089多万个,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1.01亿美元。大量外资的流入,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大大改善了我国的资源配置状况,从而使我国已具有的劳动力优势从隐性转为显性,并在出口行业中显现出来,这极大地发挥了我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某种层面上提升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而且,这个趋势将继续下去。

二、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竞争优势理论重构出口竞争力

1.立足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和维持,竞争优势才是获得利润的真正源泉。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当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优化产业布局、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和企业结构,使之与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避免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再度发生。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平待遇,通过有效竞争形成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变那种自主开发创新精神弱、盲目依赖外资的情形。

4.发挥产业聚集效应。重视不同产业及相关产业的整合研究,追踪当代世界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在结构调整、资产重组和产业发展中,整合出新的效果。

(二)实施人才战略

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新世纪初叶我国经济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关键。今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应大力培养精深专业知识与广博相关知识相结合的通才,是具有相当深厚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博学多才和具有一定基础知识前提下的专、精、深。创新能力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人才的国际化观念,用人眼界要进一步由国内转向世界,特别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工作力度,鼓励他们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借脑”“借智”。切实改善国内的用人环境,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用优秀而品德高尚的人统领时代,用才智双全的人创新发展,这是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三)重视国内需求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容量极大,就目前所处经济发展阶段和人民实际消费水平看,生活消费正处于急剧扩张期,消费市场的潜力仍然很大,远未饱和;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消费者向其他国家看齐的预期心理日益强烈,尖端而又紧迫的先行需求增长很快。按照波特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国际竞争力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生产为后盾。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我国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企业观念与策略的落后、企业生产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等因素,更在于我国太缺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培育市场环境的责任不能依靠企业本身,政府对此责无旁贷。政府在营造市场氛围方面大有可为:

1.提供完善的体制保障

我国的外贸现行体制在许多方面尚不到位或很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具体是指: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国情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按世界贸易组织规范赋予企业更广泛的外贸经营权,让国内具有竞争实力的生产和流通企业早日进入国际市场;完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和改善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规则制定,维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2.培育和发展行业中介组织

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中观层次上进行协调服务,组织企业会员实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完善行业中介体系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企业会通过中介组织提供的信息和咨询走向国际市场,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健全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

在解决企业融资的问题上,既要加大对企业融资,又要为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技术保障;在降低企业出口风险上,要健全完善出口信用保险,保障企业收汇安全;在市场开发方面,应建立市场开发和促进基金,推进我国产品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在海外投资方面,设立海外投资促进基金,鼓励有能力、有成熟技术的企业到海外投资,带动国产设备、产品、劳务、技术等出口;在鼓励高科技产品出口方面,除了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如出口信贷政策、信用保险政策外,还要设立高新技术产品及服务出口促进基金,为这些企业和产品走向国际化增加推动力。

4.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面对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与地方两级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世贸组织允许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三项保护手段进行研究,一方面据以保护国内工业免受侵害;另一方面,据以正常确定应对国外贸易保护的策略。当前,我国政府应至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反倾销应诉机制,有效抵制国外反倾销,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其次,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配合,掌握我国出口商品在国外遭受“贸易壁垒”的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再者,要构建非关税壁垒,特别是贸易的技术性壁垒,维护民族利益。

(五)完善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负面的影响,我们有必要通过有关的措施,引导外商投资进一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强对FDI的引导作用,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产业部门。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保持外商投资政策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和操作性,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提高我国外资引进的技术水平,制定一个比较高的量化的质量标准,促进外资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扩散,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由于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技术的90%,工业研究与开发的80%和发展中国家技术引进的90%。所以我国应该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中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以实现技术、管理外溢效应最大化。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4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构成已从制造业外包为主转向服务业外包,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进,到2005年和2007年分别增至5850亿美元和1.2万亿美元。服务业外包和高科技、高增值的制造业环节的转移成为带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引擎,也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征。因此我国要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加大服务业所需的人力资源的培育和有形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建设,促进竞争机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跨国服务业外资的进入。外资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逐渐向效率更高的行业和绿色环保产品集中,这样,整个社会资源的流向就不断趋于合理,经济、社会和环境就能实现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产业集群视角的小城镇经济研究 下一篇:从汇率改革及配套措施出发看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