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中 偶像不再

时间:2022-09-17 05:29:25

青年心中 偶像不再

或许对于当今青年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偶像,而是一种能够打动内心、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

生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都还记得偶像住在心中的感觉,雷锋、刘胡兰……不论何时何地想起偶像,心中即刻涌动起一团热火,仿佛正在做的平凡事情也充满了神圣感。1980年代的人们开始崇拜三毛、赖宁,进入1990年代人们又崇拜邓小平,虽然膜拜对象一直在变,但神圣感与专注感不减,以致于在几代人的记忆中,学生时期写作文出现频率最高的句子里,其中之一就是:当时我心中闪过***的身影……

现在的青年人崇拜的对象可谓五花八门,从姚明、易中天到周杰伦、韩寒应有尽有,尽管有这么多的偶像可供选择,然而一项针对青年人的调查显示:半数研究生没有崇拜的偶像,而认为自己有崇拜对象的青年群体中,娱乐明星占了崇拜“大头”,其他崇拜对象排名顺序依次是:父母、政治领袖、企业家、文化名人、专业导师、自己。

然而,纵观大家对偶像的理解,我们已经不难发现,当下偶像崇拜与上世纪那种虔诚的崇敬之心已大不相同,传统意义上的精神偶像已渐渐走出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偶像近黄昏

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活于世,必须要满足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需要,而偶像崇拜具备了全部这三者。向偶像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作为社会人的身份,就是在不断丰富扩充自己,丰富和强化自我。可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年人中坚持偶像崇拜的人越来越少。“没时间、没什么用”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

有调查研究发现,偶像崇拜一般始于12岁,在14岁到16岁时,会达到一个高峰,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偶像崇拜的欲望会不断下降,并且对偶像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发展,在20岁到28岁达到顶峰。反映到现实中,很多青年人在大学阶段还有崇拜的偶像,但步入社会,尤其是过了30岁便不再有偶像。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大了,考虑现实的东西太多,所以感觉心中没有偶像了。”在某网站财经频道做编辑的小陈说,“觉得没那个时间去思考太多,偶像也不能够带给我什么。”

在小陈和他的很多同事看来,努力工作,让自己更成功、更有发展才是当今青年应该考虑的问题,过去的那种偶像崇拜的一套已经稍显过时。“可以有自己认同的成功人士,奋斗目标,仅此而已。但是要说多崇拜,一提就心潮澎湃,指引人生方向,那根本不可能。”

香港一项调查显示也印证了小陈的说法,调查结果显示,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是香港年轻人最崇拜的偶像人物,紧随李嘉诚之后的是美国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第三位是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长陈方安生。这样的结果显示出青年人的认同对象更加现实化,更加向金钱、权利方向靠拢。有评论者指出,对这样的选择结果并不需要下好或不好的结论,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无论是“80后”还是“90后”)就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生长起来的,追求成功对青年人来说比其他目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实际性。

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81.3%的中国人读过成功学书籍;路透与艾普索斯2010年的一项针对23 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日、韩年轻人最拜金,中国有69%的年轻人认为金钱代表成功。成功学因此繁荣。

调查同样显示,现在的青年人在偶像崇拜方面更趋理性。一些人认为,不可能因为一些名人某一方面优秀,我就会非常崇拜他,把他定为自己的偶像。而且人无完人,偶像也有缺点。这造成了许多青年人心目中可能对一些杰出人物仅仅是佩服,而不能上升到崇拜,把他们定为偶像的地步。

“我觉得那些偶像式的人物很难让我去崇拜。崇拜明星吧,不断出现的丑闻和炒作让我失望;崇拜学者吧,一系列的造假让我心寒;崇拜企业家,有时又会突然发现他们很多是为富不仁的。”北京大学社会学在职研究生韩征的观点颇有代表性。

对此,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师何良表示,人们痴迷的偶像是具备完美特征的偶像。就人性的弱点来说,通常会把自己没有的特征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希望在偶像的身上有所体现。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人们越来越现实,不能说一切向钱看吧,但是房子、车子都已经是最实际的问题,很多青年人为此拼命工作、晋级、充电,很少会去考虑追求偶像这种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偶像缺失也不能一味地说是坏事,只要青年人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能脚踏实地的工作,本身也是好的。”

难寻时代符号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崇拜偶像,远古时代,古人崇拜图腾,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

1980年代,曲啸、李燕杰、张海迪这些在被称为“青年导师”的响当当人物,曾红遍神州大地。他们或以现实版“牧马人”的悲凉坎坷人生,引发青年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或以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理想信仰的独到见解,唤起青年对本源文化思想的坚守。

不可否认,在30多年前,当拨乱反正摧毁了心目中的神像,当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世界的惊愕,当“伤痕文学”将苦难挖掘作为新的思想启蒙,当邓丽君歌声把所有的豪言壮语化为柔情密语,那些极致性的苦难与非常人的挣扎历程,极易如迷惘中的火光、沉沦中的棒喝,瞬间点燃起青年心中的火焰,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响亮口号中一呼百应。

如此激情燃烧的岁月,令人怀念不已。在此后的30年间,我们的教育和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总希望涌现一批批新的青年导师或青年偶像,来点亮青年理想的灯塔;我们的社会,总希望通过一部部异彩纷呈的“成功学”,指引青少年实现美妙的梦想;我们的媒体,总想策划出一个个有关人生理想的话题,再现“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轰动效应。

不得不承认,很多这样的努力如今只是一厢情愿,“赔钱赚吆喝”而已。

偶像崇拜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为生存而发展出的实用能力。从最初的崇尚自然、崇尚鬼神到崇尚武力、崇尚英雄到现在的崇拜成功者成名者,只是不同时展的重要特征和表现。想要以现在的社会重现当年的偶像一枝独秀的盛况,几乎已没有可能。

在如今意识形态多元化的趋势下,成功或优秀的定义不再单一,一些人认为功成名就的人最幸福,便希望自己向那个方向发展;另一些人可能认为追求梦想、坚持爱好最重要,并将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还有一些人,可能将那些没有远大人生目标、心境平和的人作为自己的目标或榜样。

2008年北大保安甘相伟考上成教北大中文系,出版《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亲自作序鼓励,引起社会一番热议和追捧,甘相伟和后续几个成功“逆袭”考上大学的保安一起成为诸多人推崇的励志偶像;2012年上半年,NBA新秀林书豪以替补队员身份出场带领球队力挽狂澜之际,大家送给他的“林疯狂”美誉背后,无疑是被他不懈努力追求人生目标,执着理想,还有比赛时的必胜信念所打动,这一刻林书豪是无数在成功路上奋力挣扎者的偶像。也有一些人很平凡,前不久一则《小夫妻放弃在北京的生活,移居大理一年》的新闻,让多少在大城市疲于奔命的都市人们羡慕嫉妒恨。

人生规划师徐小平曾说:“有一种人,也许他从政没有发迹、经商没有发财、学术没有发表、管理没有发达,他可以混得很悲惨,但他很可能有一种精神,一种选择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力量。当你见到这种人的时候,你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某种鼓舞,反过来刺激了你自己的人生发展。”华东师大心理系王锋老师表示,人倾向于认同与自己相似的人,看到类似的人得到了成功,会更加激发自己的信心。这样的引导力之下,人们可能会有自己的短期或长期目标,但这种心境已与偶像崇拜无关。

打破偶像也是时代进步

“我没有偶像”,“没有人能做我的偶像”,采访中在谈到“你心中的榜样是谁”这个话题时,不少人这样回答。

而对于“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你心目中的偶像”的讨论,受访青年的回答却比较明确,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各行各业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者、普通人中默默为他人奉献的人、有特殊专长能做别人难以做到的事的人之外,很多人都提到了:在成功的路上能够坚守内心,获得快乐的人。

从推崇外在成功转向追求内在精神幸福,是这个时代青年的最显著特点。处于青年阶段的个人,在价值取向上已趋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看待事物和人会从浅表化走向精神化。

“这是一个明星泛滥,偶像缺失的时代。”这是一个善于制造偶像的时代,这也是一个不再苛求英雄的时代。虽然生活的方方面面涌现出诸如创业明星、慈善明星、科技明星,但这些明星在青年心目中只是转瞬即逝,并不可能化身为偶像。与上个世界所谓的“完美偶像”相比,如今的明星们从来就没有站在“神坛”上,不排除个别粉丝将他们视为“神”,但大多数欣赏他们的人,并没觉得他们品德完美、才华盖世,只是对他们的言行和社会角色抱有大体肯定的态度而已。

“偶像就像钞票一样,似乎都代表着金子,但是不幸的是,他们之间总有几个是‘假钞’。”对于网友们对偶像的戏谑,学者刘瑜表示:大众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与人越来越丧失距离感的时代,距离产生美变得很困难,公众人物脸上有几个青春痘,几颗麻子,公众都能看得很清楚。哪怕马丁·路德金,他的抄袭案如果是在微博时代被打假人士揪出来,可能就是另一个唐骏。这是大众媒体时代的特征,中外都一样。这也未必是坏事,神化一个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在扁平化的世界中,没有谁担当国人偶像的第一海拔,偶像是散落的“你”。“你”为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对偶像的认识和我们的偶像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以从更加理智和成熟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成就和个性特征,欣赏其优秀方面,接受其不足之处。”某软件公司副总高先生说,“而正因为我们能看到其不足,也就无法称之为偶像。偶像的缺失,其实也代表着‘自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能够区分现实和理想,恰当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偶像。”

毕竟,这已经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能解读清楚的时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作,或许对于当今青年来说,他们需要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完美偶像,而是一种能够打动我们的力量,一种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永不过时的力量。

上一篇:浅谈虚拟演播室技术 下一篇:致读者 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