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时间:2022-09-17 02:37:01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让学生自主学习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又要给学生以学习语文的时间和机会,这样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满园春色。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方主动发展的天地呢?我认为: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听的单向结构模式,教师既是施教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应该可以施教。师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讨论,变单向为“双向”、“多向”交流模式。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不仅教师有备课、采集交流信息的责任,学生也同样有采集交流信息,反馈独立思考后所形成观点的权利。要拓宽师生间、生生间教学信息流通的渠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的机会。教师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和保留在现实条件下尚有争议的意见;即使是谬误的意见,也要给学生自我修正、完善的机会,而不是一棍子打下。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与能力。

二、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活水

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书本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两只翅膀,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不可能腾飞。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试题)"这条路子,大量的文字游戏式的习题占据了学生的全部时间,学生根本不可能下水实践,接触生活,语文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一方面是教师倾其所有教学生,学生全力以赴学语文,学到的知识拿到生活中去,发现没有;另一方面,生活处处无时不在呼唤语文。语文课中,教师对“教参”字字句句落实,作者生平、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点不敢舍弃,却甘愿少了与生活联系这一环。这种脱离生活,枯燥乏味的东西,怎么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兴趣呢?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学生在语文课中读课文缺乏感情,回答问题思路不开阔,写文章很少有生动的语言。语文教学改革,急需打开课堂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滋润语文教学的田园。学生只有把语文学习置于社会语言文化的大背景上,参加丰富的语文实践,才可能有较深厚的语言积淀和较高的语言表达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信息增长速度是过去的几十倍,几百倍,真是“课堂才一天,世上已千年,”如果把学习内容限制在一堂课,一本书中,学生的能力怎么可能提高。

不少语文教师已认识到课堂语文与生活语文之间的关系,创造出不少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有的开设语文活动课,开展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辩论等活动;同时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得理解所学知识,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有的开设选修课,如“影视评论”、“当代文学讲座”、“信息专题课”等;有的在语文课堂里引进生活实例……。积极实践叶圣陶先生“课堂里学,生活里用”的语文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语言课应该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尤其是学生有亲身体验的生活)联结点找出来,激发学生共鸣,让学生感悟到每一篇经典课文的思想真谛与语言内在意蕴,在感悟中升华,从而加深语文素质的修养,提高语文水平。

三、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又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里所说的多读作品,不仅仅是几篇课文,语文书再厚,课文再多,也是有限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讲得再多,也是无法替代其他课外阅读的。只有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本领拿到读书实践中去运用,多读文学名著,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报刊、文集,让学生从读书中积累语文素养。只上了几堂书法课就培养出了一批书法家,只教了几句拳术口诀就训练出一批武术家会让人认为是天方夜谭,同样只上几堂语文课也不可能使学生语文水平有很大提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了,才可能逐渐增强阅读能力,才会写起作文来文思泉涌。而且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提高了。学生对语文本身的喜爱程度亦是与日俱增。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浓烈兴趣的带动下,学习自主性是当然的事情。

就是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如学习曹禺的《雷雨》,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雷雨》及其他作品,查阅曹禺其人的生平事迹,感悟他的语言特色等;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理古人写的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培养想象力。

四、注重开放性作业的设计

传统教学中的题海战术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

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看《幸运52》、《开心词典》、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观察生活,写游记等。

语文教学就不能局限于课本,拘泥于课堂,要拓宽教学渠道,延展教学内容,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新闻以及生活话题等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大力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外延”真正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种课堂教学与语文资源的整合,使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对内容不断变革和创造,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劣势分析 下一篇:“快乐”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