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畜牧业:贫困山区农民致富之路

时间:2022-09-17 11:30:05

生态畜牧业:贫困山区农民致富之路

充分利用我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牧草丰富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实施科技扶贫的一大项目工程。

“晴隆模式”的牵动效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规模化、高起点、上档次的草地生态畜牧业确定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首先是从晴隆的经验取得突破的。

晴隆过去是我省黔西南州的一个极贫县。这里海拔较高、土地瘠薄、山大坡陡、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长期困束在贫困线以下的山区农民群众,在瘠薄的土地上搞粮食生产,“种一坡,收一箩”,不仅难以解决自身温饱,而且还会严重地破坏自然生态平衡。2001年,该县抓住国家给予多项扶贫政策的大好机遇,在省州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果断措施,先行试点,在部分乡镇和村寨,停耕种草,用科学的方法种草养羊,确定把种草养羊作为重点产业来抓。为了解决贫困农户缺少购买能繁母羊资本金的问题,在上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该县自筹资金,购进种羊及能繁母羊发放给贫困农户,并以合同方式约定3至5年内收回本金(或等量的能繁母羊),再扶持新一轮贫困农户发展养羊。这样滚动式发展,使原资本金产生最大化效应。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创新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协会组织,多方支持”等一整套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成功经验,被誉为“晴隆模式”。

晴隆的实践证明,贫困山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产业来抓,要求到2010年,将我省建设成为生态畜牧业大省。省委、省政府2007年先在20个县、2008年增加到为33个县进行试点,每个试点县投入扶持资金每年500万元,一定五年。继而推至全省各县,每县100万元,以帮扶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工程。

点面结合 快速推进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目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人工垦植草场与改良自然草山相结合,规模养殖与项目户小区养殖相结合,集中连片饲养与分散饲养相结合,基地带动示范与农户自我发展相结合等方式,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牛为重点的草地生态畜牧业。

镇远县树立“大畜牧大市场”的新理念,以贵州青酒集团投资的“喀斯特三乡牛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浙江大学和贵州大学的技术为依托,以向港澳和沿海提供优质育肥活牛、活羊为目的,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养牛养羊。近年来已向周边地区提供优质杂交母牛5000多头,优质种羊8000多只,对当地农民发展养牛养羊起到了积极的带动示范作用。

黄平县把发展草地生态养牛作为重点项目来抓,推行“行政、技术双向目标管理”的管理模式,促进各级干部深入基层,把党的扶贫政策阳光带给贫困农户。2007年就完成实施项目户550户,建设标准牛舍550间,建成人工草地12140亩,人工种草6287亩,出栏肥牛2.6万头。他们决心再通过努力,到2010年,争取实现全县养牛存栏10万头的目标。

麻江县除了省下达的项目资金之外,每年从地方财政中拿出100万元参与项目建设。他们采取3户以上小区养殖为中心,带动群众自愿参与的办法,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建设。全县现已组织了52个项目养殖小区项目户500户,每户饲养基础母羊20只,全县共完成人工种草1万亩,建成标准羊舍15000平方米。

毕节市在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尤为注重把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粮草间作、林草套植、畜禽共养、秸秆胺化等办法,实施生态养殖、循环养殖。在养羊养牛为主的同时,推行草地生态养鸡。鸡以虫为食,不仅保护草场,而且产蛋多,肉质好,很富市场竞争力。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极地,2007年被确定为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养羊项目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技术培训为载体,对所有项目户集中进行养羊专业知识技术培训,对项目技术干部要求责任到人,服务到位,实行“六包一查五做到”责任制。当年即完成人工种植牧草11163亩,修建羊舍16705平方米,引进能繁母羊11000只,种公羊306只。

务川自治县为确保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工程顺利实施,在自愿基础上,成立“科技养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这一民间经济组织,将项目实施与社会大市场有机结合,为农民了解市场,进入市场,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提供服务,提升畜牧业规模经营水平,使合作社与项目户形成利益联动机制。该县现已建成1万亩以上成片草场3个。面积最大的“栗园草场”达8万多亩,不仅是实施畜牧业项目工程的主要基地,而且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景观。

德江县整合各类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确保效益,各记其功”的原则,把科技扶贫、石漠化草地治理、耕地占补平衡、水利设施、电力、农业、沼气建设、公路交通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配套用于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区的水电路及沼气、围栏、草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既保证了各项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又有力地推动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完全适应我省农村山区土地瘠薄而雨量充沛的自然特点,反映了山区贫困群众的必然要求,是贫困农村农民治贫致富之路,也是扶贫开发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必将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产生质的飞跃。

“环境立省” 再创辉煌

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是“环境立省”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是全省上下经过多年努力,对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不断探索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新命题。机遇与挑战共存,矛盾与发展共舞。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我们还面临的许多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草畜配套不合理,规模化程度低,专业科技知识不足,草地权属尚不明确,以及因物价上涨,加大成本,致使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抵御市场风险和畜病风险的能力不强等等。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勇于挑战,继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强领导。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根本保证。一是要更新观念,树立“环境立省”意识,各级政府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作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使之成为受广大农民群众真诚欢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二是要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群策群力,积极参与和支持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三是要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工作做到位,让党的扶贫政策的阳光照到边远村寨,照到农户家。

加强项目管理。这是确保草地生态畜牧业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要充分考虑方案运作过程中的诸多可变因素,如物价变化等,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二是要理顺管理体制,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管钱与管事相结合、责任主体明确的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三是要严格制度,管好用好专项资金,防止走漏和流失,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四是要建立严格的督促检查验收制度,防止弄虚作假。

强化后续服务体系建设。这是草地生态畜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抓好三大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近年来我省牛羊种群基本从外地购进,基层反映价格贵、运输难,且不太适应我省气候因素,发病率死亡率较高。因此,尽快建立健全我省自己的良种繁殖基地,培育和向养殖户提供适应本土立地条件,体形大、肉质好的优良畜种群势在必行。二是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在抓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建设的同时,要将防疫中心下移到村寨和项目户,制定动物疫病处置预案。在下达帮扶资金时,要配套下达动物疫情防治的专项资金,保证必要的兽药供应,同时还能带动兽药制药工业的发展。要采取短期培训与大专院校的定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形成一支不同层次、具有专业知识的兽医人才队伍,使农民不因牛羊缺医少药造成损失,而挫伤养畜的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市场销售和畜产品加工体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立比较固定的畜产品销售专业市场,为需求双方进行畜产品交易提供方便和服务;为山区农民及时提供市场信息,沟通养殖项目户与养殖协会及专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形成可靠而畅通的畜产品销售渠道;建设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包括屠宰、冷藏、制革以及以畜产品为原料,生产高精尖畜产品(如羊胎素)的企业,拉长产业链,提高畜产品的附加值。

上一篇:汇民族文化精品 展贵州多元风采 下一篇:找准践行“民生至上”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