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时间:2022-09-17 09:49:47

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方法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制约和影响。如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就会对其含义不甚了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等用语的规范作用。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学等。

5.了解和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二、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即使如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园”,以Shylock( 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2.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交往中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总结归纳,这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4.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田德新:《外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背景知识》,《外语教学》,1999.1。

于春梅:吉林北华大学。

上一篇:年号与人名的混淆 下一篇:简析认知逻辑与决策逻辑的区别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