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适应态度实证研究及跨文化教学的反思

时间:2022-09-17 06:01:33

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适应态度实证研究及跨文化教学的反思

[摘要] 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出发,以J.Berry的双维度理论为依据,在我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进行文化适应态度问卷调查,对可能影响受试者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因素做分析和讨论,并反思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的不足,期望对大学英语教改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文化适应 反思

一、引言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普及,国内外学者更加关注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关系。语言与其说是文化的载体,不如说它本身就是文化及文化的建构者。换句话说,语言习得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文化习得的过程。正如王斌华所说,“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必要从学生跨文化适应态度的现状着手,反思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

二、理论基础

“文化适应”是当今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许多名家都提出了他们自己的理论框架并加以验证,其中加拿大John Berry的双维度理论最为有名。他根据文化适应中的个体对自己原来所在群体和现在与之相处的新群体的态度,对文化适应策略进行区分,提出保持传统文化和身份的倾向性,以及和其他文化群体交流的倾向性两个维度,认为这两个维度是相互独立的,即对某种文化的高认同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的认同就低。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主要以我校非英语专业08和09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2010年3月至5月,随机抽取本校7个学院学生(大一22人,大二77人)调查,发放问卷107份,收回有效卷99份。问卷根据我校实际并参考J. Berry的文化适应态度量表设计。共有选择题20个,全部为单选,从社会生活、地域、历史、宗教等方面入手,尽量包括多方面信息。收回问卷后,用SPSS软件对数据研究,对相关内容作出分析。

四、结果与讨论

1.英语学习的目的

如图1,受试者学习英语的目的依次为“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58.6%),“通过四六级考试”(19.2%),“了解和欣赏英语国家文化”(12.1%),“获得大学学位和文凭”(10.1%)。可见受试者学习英语主要是出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多半人未意识到英语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重要作用,“通过四六级考试”位居第二,也符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2.跨文化交际的经历

图2显示:受试者跨文化交际的经历普遍较少。在99名受试者中,大约40人从未与英语国家人士有过交际;超过半数人很少接触;只有大约2人有过频繁接触。其实,西安也是一个开放性大都市,无数老外在此学习、旅游、工作,甚至定居,学校也有外国留学生和外教,按照常理,学生接触他们的机会应该很多。产生上述结果可能除了学校地理位置离市中心较远,主要的是学生忙于学业,与社会接触较少,没有充分利用机会与外国人交流。

3.课堂文化输入情况

图3反映了受试者文化输入情况。绝大多数受试者对“大学课堂获得文化背景知识”选择了“一般”和“很少”(合占97.9%)。可见,几乎所有受试者都认为英语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量不够。看来我们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应多补充其它相关的文化知识材料,有意识地增加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的反思与建议

1.课程设计和教材中存在不足

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文化”和“跨文化”字眼频繁出现,但文字叙述宽泛,也没有详细的跨文化考核大刚,因而实施起来很难。教材的选择也存在不足。目前高校采用的课本虽然重视文化因素,教学内容围绕一个特定的文化主题来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的训练,但主要涉及微观层面上的语言能力。大学英语的师生们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如此庞大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得不以牺牲文化教学为前提。因而文化教学还是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签于此,建议将教学大纲中对跨文化交际教学部分的要求明细化,并设定具体的跨文化考核大纲,尝试将文化内容考核纳入四六级考试;设计大学英语教材时遵循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协调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三者的关系,以培养学生跨文化的理解、探究能力为核心。

2.教师跨文化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著名学者胡文仲、高一虹曾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把外语教学的目的分为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全面描绘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追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挑战:一是有广博的跨文化视野。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绝大部分是在本土环境中培养起来的,缺少异文化的生活背景。获得广博的文化视野需要教师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具备宽厚的文化素养。一是有精湛的跨文化教学能力。精湛的跨文化教学能力体现教师的职业水平,是保证文化教学实现的前提。

六、结语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社会文化能力的总体提高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了解学生跨文化适应态度的基础上,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是每一个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目前大学英语教改中不得不严肃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盛雪梅.“大学英语教学的文化审思”[J].中国外语,2008,(5).

[2]王斌华.“第二文化习得”理论与跨文化的外语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6,(6).

[3]Berry J W. Conceptual approaches to acculturation. In: K Chun,P B Organista, G Marin (Eds.). Acculturation: advances in theory, measurement, and applied research.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教务处教改项目资助。

上一篇:通信传输网集中网管系统的实施 下一篇: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