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9-17 05:54:18

高校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是新时期完善大学生培养制度的重要改革。将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制化是使第二课堂真正落实和发挥应有作用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了当前第二课堂学分制特点、必要性、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第二课堂 学分制 理念 原则 模块化组织

一、第二课堂的含义、特点及必要性

第二课堂是指大学生课余活动,是学校课堂教学以外,吸引广大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第二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一是开放性。第二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二是灵活性。在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人员、规模等方面都具有灵活性。三是广泛性。与理论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不分校内还是校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四是自主性。第二课堂则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五是互动性。第二课堂活动大多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中完成。六是实践性。第二课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强调动手参与。

实行第二课堂学分制是贯彻“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需要。学分制承认学习者能力、素质上的差异,以其灵活的培养方式及学习上的多选择性,在保证共性的同时注重了学习者个性化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识,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形式化、表面化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第二课堂学分制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指导思想存在偏差

从目前各高校对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指导思想存在两种偏差。一是片面强调活动课程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将活动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延续与补充,在活动方式上,尽量将活动按学科课程的规程进行课堂教学。二是片面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自治性、自发性,使活动课程仅仅停留在兴趣小组层次,任由学生自己活动,缺乏课程所必须的目的和计划。

2.课程体系不科学

就活动课程的内容来看,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就课程体系结构来看,缺乏均衡性、灵活性、整合性与可选择性。校园文化活动品味有待进一步提升。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团活动内容和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管理缺乏长效机制

第二课堂活动处于大学教育边缘化的地位,第二课堂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绩效评价体系、监督体系等不完备,甚至缺乏。课程管理的行政手段多,技术手段少。缺乏健全的课程管理保障机制;缺乏对课程管理的研究;缺乏可操作的有效模式。

三、第二课堂活动的理念、设计原则与管理

1.教学理念

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教育理念。

2.设计原则

一是坚持导向性原则。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应重点考虑设计的指导思想,其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个性化原则。活动课程体系应当充分注重学生个性优势的发展,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三是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要通过认真设计和建立指标体系,尽可能将其量化、可评价化和可比化。四是坚持选修和必修课程并举的原则。

3.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管理

活动课程的管理包括课程的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活动课程的安排等。活动课程的设计采取分级设计、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活动课程的特点,实行校、系两级管理,以充分调动校、系两级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学校一级负责设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等,并负责对各种活动课程设置作出总体安排。院系一级具体负责本院系学生活动课程的指导、选课和检查等操作性活动。活动课程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当包括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时间、学分数等内容。要加强对学生选课的引导,在活动课程进行过程中,要加强指导、检查。要采取合适的考核方式。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为第二课堂各种活动设立专项经费。

四、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模块化组织与学分计量

1.四大模块

品格塑造与人文陶冶类。包括由校团委认定备案的学校相关部门或各学院党总支、行政办举办的各类讲座、论坛,或组织到校外听取讲座;学校举办的文体赛事,包括公寓文化节系列赛事、篮球赛、羽毛球赛等赛事。

创业演练类。包括参加国家认可的国家或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专业性协会举办的从业资格考试,各种专利。校内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如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

科研实训类。包括在学校科研处认定的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在报刊、网站发表通讯稿件或文章;主持学校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参见本校老师主持的学校、省部级、国家级课题;提交论文参加市级及以上组织主办的学术活动。

社会实践类。包括寒暑假参加学院、学校统一组队开展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担任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学生助理、校报、广播站、电视台记者和编辑,以及学校其他社团组织干部;参加学校团委爱心超市、学生处勤工助学报刊亭等活动。

2.学分计算建议

学校应当根据各种活动课程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等因素为各种活动课程设计相应的学分,并根据其获奖情况再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参考文献:

[1]付军.对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思考.当代经济,2009,(3):118-119.

[2]陶景霞.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校外教育,2008,(8):171-172.

[3]乔静芝.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大学生的通用管理能力.中国高等教育,2008,(18):58-59.

[4]谢丽萍.试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时代教育,2008,,(8):85.

本文系《高校实施第二课堂学分制研究》课题组课题项目。

上一篇: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适应态度实证研究及跨文... 下一篇:困境与改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何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