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言学视觉下的菜名翻译

时间:2022-09-17 03:44:54

【前言】文化语言学视觉下的菜名翻译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文化语言学视觉下的菜名翻译

1信息的准确性

翻译是向另一种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不管人们从事哪种类型的翻译,也不管人们对翻译的评价标准如何见仁见智,翻译对于信息准确性的要求始终如一,准确、忠实地将源语言的信息传递至目的语始终是译者的第一要务。在川菜菜名的外译过程中,按照上述川菜公式,译者首先要理解川菜菜名的基本内涵和来龙去脉,既不能随意篡改或增减原文,也不能随意增加主观意见;甚至需要对其中的名物训诂做一番考证,否则很容易理解偏差,甚至望文生义。以“宫保鸡丁”为例,就有不少人将之理解为“宫爆鸡丁”,这一错误的理解表面的原因是由于“保”与“爆”的语音十分接近,同音而误,但是如果使用上文笔者所提的川菜命名公式来衡量的话,不难发现实际上是将典故名“宫保”中的官名“保”理解为制作方式“爆”,其意思容易被误解为“宫廷中的名菜———爆鸡丁”,照这样的理解,法语应译为“Désdepouletsauté”,“爆”由“sauté”(用油炒,煎)译出;从意思上说似乎也讲得通,但是却和川菜历史事实与本义南辕北辙了。翻译是一个理解和表达的双重过程,在理解和表达的环节,如果理解有误,或者表达存在遗漏或障碍,都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实际上,“宫保鸡丁”创始人为丁宝桢,为贵州织金人,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常以此道家乡菜宴请宾客,后该菜便广泛流传。后来由于他戍边御敌有功被朝廷封为“太子少保”,因太子常居东宫,“东宫”便成了太子的别称,此为“宫”。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不真给太子上课,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意,其家厨烹制的炒鸡丁,也被称为“宫保鸡丁”。[2]1151918年留学日本的赵惠民曾将“宫保鸡丁”传到日本,深得日本人士赞扬。由于其入口咸鲜甜酸,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广受大众欢迎。尤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宫保鸡丁“泛滥成灾”,几成中国菜代名词,情形类似于意大利菜中的意大利面条。由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如何将川菜菜名中存在的典故科学地翻译为外文,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目前看到的译文中,一般只将“宫保”二字作音译处理,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妥,但却无法将典故的神韵传递给接受者,比如,能否考虑将“宫保”的实际含义灵活地做一些处理?翻译为“文官鸡丁”(DésdePouletd’Origined’unlettré)或“丁氏鸡丁”(DésdePou-letd’OriginedelaFamilleDING)?译为“宫廷鸡”(PouletKungPao)或者“宫保鸡”(PouletImpérial),都未能标明其起源于一位文官的家庭生活这一事实。“丁氏鸡丁”这一方式,则较为符合西方人命名的理解方式,也容易凸显丁宝桢一家在这道菜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再来看“夫妻肺片”。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用成本低廉的牛杂碎边角料,经加工、卤煮后,切成片,佐以酱油、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面等拌食,风味别致,价廉物美,特别受到黄包车夫、脚夫和穷苦学生们的喜食。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颜色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加之夫妇俩配合默契,一个制作一个出售,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由于所用原料是低廉的牛杂,因此最初被称作“废片”。某日,有位客商品尝过郭氏夫妻制作的废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废片”四个大字。从此“夫妻废片”这一小吃更有名了。为了适应顾客的口味和要求,夫妻二人在用料和制作方法上不断改进,并逐步引入了牛肉、羊杂等新原料。[2]791949年以后,实行工商业的公有化改造,夫妻废片并入国营的饮食公司,并改名为“夫妻肺片”。1998年,郭氏夫妻之女郭瑞秋又重新开办了自家的夫妻肺片店,并命名为“郭氏传人夫妻废片”。现在国有的“夫妻肺片”店和郭氏传人“夫妻废片”同时存在并继续经营这一传统美食。“夫妻肺片”是地道川菜,以牛肉为主料,配以肺、心、舌等制作而成,是成都人人皆知的美食。现代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由此可见,“夫妻肺片”严格说来应该为“夫妻废片”,因为其所用食材为牛下水、边角料,取其“变废为宝”之意,与“肺”其实没有实质联系,因此将“夫妻肺片”的前缀翻译为“Fuqi”,“肺片”法语翻译为“Ragotd’abats”(回译:用各类牲畜的下水组成的荤杂烩)和英译“BeefandOxTripesinChiliSauce”(拌辣椒酱的牛肉和牛的肚)大体上准确译出了该菜名的实质。

2川菜菜名翻译的理论思考

汉语和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川菜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川菜的命名本身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又是一种文化创造,其中的典故、修辞都只有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才能充分体会。“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聚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有了共同的语言,民族的历史、文化、科学才有可能传承和发展。正因为语言和民族文化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研究一种民族文化,离不开对民族语言的研究,反之亦然”。[3]其实,一个民族的饮食更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地区,往往有大致相同的味觉取向和饮食习惯,所以,从文化上来分析川菜菜名的外译将会获得一个新的视角。在对外翻译传播过程中,由于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结构、所处文化、习俗不可能完全对等,因而信息传递的准确率往往不能达到百分之百,其中难免有一定的信息丢失或谬误。此乃正常和必然的现象。但是,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翻译,可以使得这种失误降到最低。“在原文和译文之间,以文化差异而不能通达的情况下,为了使读者有一正确的认知,译文应考虑更换形象、甚至放弃形象,只求译意。”[4]所以,在翻译菜名时,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力争让异域消费者明白其文化蕴涵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环节,译者务必搞清菜名的字面意思与典故蕴涵、文化意义,避免望文生义而产生错误,尤其要注意因为汉语的特点(如同音字多)而产生的口耳相传、以讹传讹的情况。在表达环节,则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消费者的理解能力,既不至于产生误解,又能大体明白菜品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如此便做到了初步的成功。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理解而后进行表达的重构活动。“翻译即阐释,只不过是一种广义的阐释,是一种全面的特定意义上的阐释。”[5]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的菜名,应该如何处理其特色?“越是民族文化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翻译也越离不开‘释’,包含‘释’的成分就越多,如中国古典哲学或文艺学的一些术语和民间习俗;越是困难和艰涩的原文或者文体,也越少不了‘释’”。[5]所以,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有音译的内容出现,最好能同时加上括号辅以简洁的说明,因为消费者虽然可以通过发音报出菜名,但是音译对他们理解含义没有任何作用,所以其文化意义的丢失达到了百分之百。正如著名翻译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的时候说,“我的一个坚持不渝的原则,是把每样东西都译出来,甚至包括双关语……不管我在小说里遇到什么东西,它们在那里都是有其意义的,因此都必须认真对待”。[6]因此,对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汇的翻译,是一个迁移与重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译者的语言基本功和文化领悟力。“在创造一个新的重构之前,读者的(尤其是学者的)全部努力旨在把握作品特有的形式,所以如果他仍然不自觉地构成一个重构,可以说它也是透明的,并且允许学者通过它理解作品的本来面目和作品本身。而不再是它的重构。只有根据已经揭示的作品特有的形式,我们才能够衡量一个已有的重构在什么程度上确实是忠实的和正确的,或者它同作品的本来形式发生了多大偏差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歪曲了它。”[7]在川菜的外语翻译中,笔者发现日语翻译做得比较成熟,这是由于日语和汉语文化比较接近,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英语次之,国内陆续出版了较规范的川菜英译;而川菜法译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几乎是一个空白。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川菜菜名本身的文化蕴涵比较丰富,二是法语与汉语的亲缘关系较远,文化上也差异较大,所以要兼顾汉语和法语语言文化的特点,做到形神兼备、达雅相济,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对译者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法语,还要了解川菜的烹饪方法和文化内涵,理解其历史典故,在综合上述几方面的基础上,形成地道的、符合法语表达方式的菜名法译,以便为尽可能多的法语母语者所接受,以利于川菜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作者:王俊棋 张粲 王婷婷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文化视野下的烹饪对比研讨 下一篇:农乡休闲旅游业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