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趋势及取向

时间:2022-09-17 03:14:13

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趋势及取向

摘 要 近10年来,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还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总体上保持了比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更快的增长速度。突出表现在: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迅速上升, 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占绝对优势, 服务消费、服务业就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服务创新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和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服务经济成为国际转移与经济合作核心的内容。无疑,这得益于这些国家服务创新战略的实施、服务创新体系的构筑和发展。文章对上述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作了经验总结和特征比较,对创新发展的趋势和取向进行了揭示说明,同时对其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 俄罗斯;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 F719 文献标识码?演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3)10-0006-06

一、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评述

服务创新体系是创新系统理论在服务产业演进过程中的应用,它强调服务产业演进过程中为促进创新进行制度建设,强调促进服务创新系统各主体间的互动以克服传统的系统失效,强调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所建立的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政府、社会的服务联系网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服务产业内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达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服务产业创新概念的提出为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关注服务业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可能。即基于产业创新系统的视角分析创新研究从工业范式到服务范式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构筑出基于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服务创新系统模型,并探讨服务创新系统在更高层面创新系统中知识生产、扩散与利用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10年来,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还有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总体上保持了比世界平均经济增长率和美国经济增长率更快的增长速度。突出表现在: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不断提高;不仅受到国际间接投资的青睐,而且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热点区域。新兴市场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近10年来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显著上升,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率先复苏。2012年,金砖国家除巴西外,增长率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中国实际增长率达到7.8%,比整个发展中国家5.1%的平均增长率高出50%以上,是2012年全球2.2%的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1%,也属于全球增长较快的经济体之一;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为3.5%;南非增长率2.4%;巴西经济增长率较低,为1%。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继续上升。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8.3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的一半,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明:新兴经济体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冲击着以美国为首的全球力量架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持续加强服务产业研发与创新投入,已经成为全球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95年至2012年,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快速增长,其全球份额由12%增至21%。根据美国巴特尔研究所所做的2013年全球研发投资测评排名,按照购买力平价美元计算,中国和韩国将分别位居第2和第5,金砖国家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也在前10之列。在重塑亚洲科技地位的过程中,以中国、印度和韩国为首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将继续发挥关键作用。印度政府将2010年~2020年作为“创新十年”,计划到2017年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至2%,并在新的科学技术和创新政策中提出了印度用7年时间跻身全球科技五强的蓝图。国际经济力量正在调整和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正在步入上升期,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无疑,这得益于这些国家服务产业创新体系的构筑和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服务产业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成败的主导因素,服务产业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格局中的命运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所在,成为新兴经济体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服务产业创新体系的演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根植性特征。没有某个最优的、固定的、普适的模式,需要结合本国国情来设计。对国外的模式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只有从本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本国的创新政策,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国家服务产业创新体系。

二、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趋势

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发展总的态势为: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占绝对优势,服务消费、服务业就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服务创新成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和提升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与分工细化不断催生新型业态,生产业和制造业界限日益模糊,两者之间大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服务经济成为国际转移与经济合作核心的内容。由此,新兴经济体国家产业创新应顺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逐渐显著的潮流,并将技术创新从物的因素扩展到人的因素,由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转向内生变量。知识技术进步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综合要素,它们不仅能产生递增效益,而且能突破“增长的极限”,从而牵动着整个经济的规模效益递增,保证长期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长期力量取决于经济系统本身,即使是有效的宏观政策,最多也只是刺激经济增长的诱导因素,本身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从长期来看,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创新发展要依赖于技术、制度以及劳动力素质的进步。

1. 服务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地位迅速上升

这方面印度是个典型。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较快的新兴经济国家。尽管这两个国家通过改革开放,分享了要素配置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化红利”,然而,印度服务产业结构的演进既不同于发达国家的轨迹,又不同于中国正在走的道路,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从印度官方的统计口径来看,印度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50%,远高于第二产业,并且在近十几年里一直以近9%的速度增长。印度金融业、保险业、证券业、软件业、通信业、商务处理、批发零售、房地产、物流、咨询、旅游、餐饮、电影制作、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等许多部门共同支撑了印度的服务业。其中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崛起,靠发展中国家的条件,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构成了国家竞争优势。印度在软件工程方面有一些非常优秀、世界领先的跨国企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软件接包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国。软件服务已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20%的市场份额,其中欧美市场多年占据90%以上的比重。1990年软件产业年产值仅为1.9亿美元,2010年迅速增长至626亿美元,年均增速高达33.6%。印度信息技术及相关服务业的年产值为300多亿美元,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及相关服务业占78.7%。其中,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占58.6%,信息技术带动的相关外包服务占20.1%,同期相关行业就业人数达到110万。印度软件业形成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以软件园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方式实现的。印度大多数软件出口企业集中在班加罗尔、孟买、马德拉斯、德里和海得拉巴,仅班加罗尔的软件出口就占整个印度软件出口的一半以上,构成了“镶嵌式产业布局”。同时,在服务业外包的国际化浪潮中,印度以其独特的优势垄断了美国市场。根据印度全国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外包业务雇员达260万人,产值占印度GDP的10%,出口增长的50%。目前印度已拥有占65%的世界离岸信息服务业和46%的世界外包业。

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已经探明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的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带动了俄罗斯的资源采掘业超速发展。能源对俄罗斯经济的贡献率在50%到60%,每年出口石油近3亿吨。俄罗斯在能源原材料资源禀赋方面的比较优势造就了俄罗斯的竞争优势, 大量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资源产品出口,为俄罗斯赚得了大量的“石油美元”,俄罗斯通过能源贸易使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这对于弥补经济转型的成本,稳定俄罗斯社会,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增长是在产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性和不可持续的基础上实现的。俄为了实现强国地位的目标,一直在努力摆脱资源型经济结构,即扭转以原材料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向以创新为导向的竞争型增长模式转换。俄一再强调提出了以宏观调控和积极的社会政策为主要内容的短期措施以及以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俄罗斯需要新的经济,包括具有竞争力的发达的服务业等。摆脱经济对能源的依赖,走服务创新的发展道路,这是俄罗斯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俄罗斯政府非常重视创新方向的引导与规划,2005年批准了《2010年俄罗斯联邦发展创新体系政策基本方向》,2008年,俄罗斯政府出台了《俄罗斯2020年前创新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服务经济,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由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出口向创新推动型转变的国家战略。

对于处于转型中的俄罗斯经济而言,发展服务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来看, 2007年~2011年,俄罗斯分别为59%、59%、62%、59%、61%;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连年超过了50%,2010年服务贸易额达1 194亿美元,服务业GDP为7 551亿美元,占总GDP的59.28%,服务业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也超过60%,服务业成为俄罗斯第一大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拉动引擎。俄罗斯对于服务贸易发展所给予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俄罗斯服务贸易获得了迅猛发展。俄罗斯服务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进出口总额1994年仅为238.59亿美元,2004年超过500亿美元,2007年985亿美元,2008年达到了1 276.6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2.7%,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高出3.4个百分点。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由84.24亿美元增至513.0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3.8%,高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9.7%的增长率。进口额由154.35亿美元增至763.5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8.7%。2012年仅1月~4月份,俄罗斯进出口总额达到2 817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其中出口增长为14.1%,进口增幅为8.5%。对于俄罗斯而言,摆脱能源经济的掣肘使得俄罗斯的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生产业是尽快完成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2. 生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力量。近年来,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依靠制造业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欧美国家则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后深刻体会到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转而对制造业的发展投入更多的关注,提出“重回制造业时代”。在这两种力量的引领下,服务业和制造业延伸融合正在给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其生产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是最为典型的表现,即通过生产业和一、二产业间的互补、渗透和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产业融合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发展趋势来进行讨论,当前,产业融合已是新兴经济体国家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在2012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俄罗斯一举超过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许多发达国家,位居第14位。俄罗斯经济近7年来保持了高速发展,GDP平均年增长率达到7.8%,重新跨入了世界十大经济体行列。不能不说这是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结果。早在2005年,俄罗斯政府就制定颁布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文件,即《至2010年俄罗斯联邦发展创新体系政策基本方向》。在这一文件中产业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包括改革产业规制,取消或减少对被规制产业的进出壁垒,为产业融合创造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实施“电子俄罗斯”,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建立促进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和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大力发展教育,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等。产业创新就是要把产业自身及关联产业的生产要素合理整合并引入生产体系,在有效管理机制中形成产业竞争力。产业创新它既包括技术变革、生产方法的变革内容,同时更具有经济制度形态的转变特征。这既是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国家创新经济转型题中之义。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现实约束使得俄罗斯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与制造业的产业互动和融合,利用外包、模块化生产等方式主动承接生产业。普京认为,当今的俄罗斯受到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感触较其他国家更为深刻。俄罗斯经济对进口的消费品、技术和复杂产品以及对主要出口商品即原料和能源产品的价格都存在过高的依赖。“俄罗斯需要新的经济,包括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发达的服务业、高效的农业等”。因此,俄罗斯双管齐下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发达的服务业的发展。除了从技术供给层面的考虑,采取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筹措发展资金,减少资本流出、提高国内市场容量、增强投资吸引力、改善商业环境、盘活民间资本,降低国有经济比重等措施之外,还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视角,考虑如何打破诸如“资源诅咒”怪圈以解决特定的发展问题。俄罗斯近期特别强调经济转型是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GDP,是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产业比重的变化。所有要实现经济转型的布局,都应该从最原始的经济思维出发,即以更少的成本带来更高的收益,也就是不断提高的效率。忘掉这一点,去追求任何产业的比例结构,都是舍本逐末。况且,单纯的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拉美国家当年恰恰就是坐在服务业快速扩张的快车上,坠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近年来,印度人也在反思其以服务业为龙头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印度政府的智囊机构印度工业联合会(CII)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过去30多年中高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过发展制造业,在以制造业转移为特征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抓住了机遇,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而印度长期引以为豪的软件业仅占GDP的5%,仅能容纳200万人就业。印度要吸收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还必须发展制造业。制造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制造业基础的第三产业,根本无法推动国内经济长期全面的发展。为此,印度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创新改革措施,印度政府将2010年~2020年作为“创新十年”,计划到2017年将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1%提高至2%,并提出用7年时间跻身全球科技五强的设想,并仿效中国设立了许多经济开发区和特区,减少了对外资进入产业和股权比例的限制,鼓励国内外企业投资于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及其国际竞争力。

3. 服务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经济必然选择

服务创新概念是在熊比特的创新理论上发展的。如Aa& E lfring定义了广义的服务创新, 指出服务创新是指对于厂商和环境或者潜在的竞争对手来说新的思想、实践和目标, 服务创新的典型形式主要有跨单位组织、新服务融合、消费者参与和技术创新(Aa,W vander& E lfring T Realizing innovation in services Scandinavian,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55-171)。服务创新经济指以技术创新、人才创新、观念创新、工艺创新和发展方式创新为特点的经济发展新形态。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重创,新兴经济体国家更痛楚地感到,服务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经济体迈向发达经济或后工业化经济所要经历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它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双重任务,实现以服务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替代资源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转移,赶上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最终实现国家现代化。

俄罗斯转轨至今20多年过去了,转轨伊始,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用以缓解危机,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但长此以往,不仅延缓经济转轨的顺利完成,同时也将使国家整体实力受到削弱,最后影响到国家经济安全。俄罗斯政府已经意识到,选择服务创新战略,对解决社会、经济、投资、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都将起到积极作用,尤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具有重大意义。实践中,对服务经济政策的改革以及在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方面新的制度安排,拉动了就业,增加了国内产值,改善了国内服务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刺激了生产,使服务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实施改革和新的制度安排,俄罗斯的服务经济在创新中前进发展。进入新世纪后,其服务贸易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发展效应。TC指数值稳步小幅提升,建筑、保险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逐步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正趋于完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如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部门的显性竞争优势指数有上升的趋势。当然,对于俄罗斯而言,其丰裕的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优于其他国家。因此,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如何处理好资源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等问题,是对俄罗斯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

印度服务创新在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中体现最为鲜明。在选择计算机软件业作为技术创新的重点后,印度政府集中创新资源,出台了一系列税收减免、税收扣除、加速折旧等扶持政策。印度政府在促进企业成为服务创新主体方面也做了不懈的努力,包括给予企业研发费用的支持、研发企业的税收优惠以及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等措施,这些措施都为企业从事服务经济创新提供了动力与压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班加罗尔成立全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园区。在软件园区内的企业免征所得税10年,在自由贸易区内的高科技电子企业出口产品的5年内免征所得税。在研发扣除方面,企业支付的研发费用可全额税前扣除,设备如果采用本国的,其40%实行加速折旧。在班加罗尔的带动下,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南部城市的高科技园区相继成立,与班加罗尔一起成为印度计算机软件业的“金三角”。在重点扩散型技术创新模式下,印度的创新领域逐渐从软件产业向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衍生,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如呼叫中心、内容开发、数据处理、网站维护、工程设计等服务业务。2011年,印度服务业的总产值占GDP的比重超过60%。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中,有300多家向印度的公司定购软件。这一成绩,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业为重点突破口的服务创新经济模式。

中国服务经济转型也迫在眉睫,试错的余地已经不大。中国经济从出口和投资导向,向内需和消费驱动转变,需要显著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果服务业从当前的占比43%上升5个百分点左右,就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在中国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转型或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同步进行的,是在巨大就业压力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严重不平衡条件下进行的,并且,只有当服务业充分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等诸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服务”正处于从量变向质变转化的“临界点”。 检验“中国创造” 、“中国服务”的特征,要看产品与技术应用能给社会经济运行的成本、质量、效率、消耗、安全等带来明显的市场和社会价值。中国的中介、外包、生产性、高技术服务急需做大做强。在超级计算机、高铁、超高压输电、煤燃烧、第四代核能、新能源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中国有望继续领先全球。“中国服务”将与“中国制造”并驾齐驱,中国也将成为世界上的服务业大国之一。

三、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发展新取向

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逐步从物本主义经济转向人本主义经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促使现代经济观念孕育着重大突破,公平、正义、共享的发展理念,日益成为经济关系调整的首要原则,并且用于指导和评估我们各种现行制度安排和政策。因此,新兴经济体国家服务创新的取向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已不再把单纯的“经济理性”,作为解释取向合法性基础的单一维度。经济理性指经济活动的任何参与者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对于消费者,就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对于生产者,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肯定“经济理性”假设作为对现实社会中的人进行的高度抽象。在承认“经济理性”假设的合理性同时,我们更应看到其不足或缺陷的存在。事实上,正是由于“经济理性”假设的内在局限性,给人们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严重后果。诸如:环境危机、经济危机、价值崩溃、普遍物化等异化问题。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主体,本应追求的“社会理性”高尚精神目标消失不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蜕变为一种贪得无厌的物质占有欲,人的存在成为感官欲望的无限放纵,肉体的解放以牺牲、泯灭精神为代价。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人健康发展的需要,造成人的异化,人成为了一种无止境的消费动物;反过来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又危及人的生存。这样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病态的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是世界性的贫困,是社会财富源源不断地注入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却更加贫困化。人是一切发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的人,指的是个人,也指的是集体的人,全体的人。我们观照的逻辑起点是要把行为主体当作“集体人”、“全体人”、“社会人”、“生态人”,而非单纯的“经济人”来对待。无论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求人类必然要从物本主义经济转向人本主义经济,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社会理性”的发展。人本主义经济强调把人类的物质欲望及对自然的改造、干预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承受和恢复的范围之内。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规模约束,要从人类的角度、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高度来阐发保护生态安全的道德责任,反对在生态问题上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实现从“物本主义”经济转向“人本主义”经济的转变,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服务经济发展取向,而是在建构和倡导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体现了对人类社会步入持续、和平、健康而秩序的发展轨道的追求(蒋昭侠、蒋随: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取向及民生保障改善的制约突破,《当代经济管理》2012第9期)。尤其是亚洲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开始依靠劳动密集产业和制造业对外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体,随着本地区劳工成本的逐年递升以及世界其它地区的更廉价劳动力的开辟,其逐渐丧失成本优势,能够继续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是人力资本优势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保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是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百姓得不到实惠,则国家创新、包括改革与发展都难以认为是成功的,也是难以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持久的。谁无视民生经济,谁拒绝民生经济调整,谁就会被抛弃。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忽视就业扩张和收入公平,民生发展和社保制度“碎片化”,导致社会问题激化和社会撕裂。因此,“以民为本”,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该成为新兴经济体政府实施国家创新追求的最新取向和最高目标。

上一篇:影响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投篮命中率的心理因素... 下一篇:创新券:中国中小企业走向创新的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