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提高德育干预实效性

时间:2022-09-17 02:11:15

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提高德育干预实效性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了解并掌握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德育工作,通过引导和帮助等干预手段,促进中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已成为全社会共识。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宽,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时常干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日渐增加并趋激化。目前,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表现错位,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发生倾斜;学生的法纪观念和社会公德意识淡薄,道德观日趋现实,集体观念不强,以个人为中心;网络道德认识紊乱、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弱化,劳动观念淡薄,追求个人享乐等等。

人的成长发展深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中学时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及行为,需要正确的理论引导和有效的实践干预机制。

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现代学校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是未成年人德育工作的重要责任人,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基础,在这一基础上,学校教育才可能开花结果。社会机构、团体则可以通过为道德教育提供场所、为学生探讨道德问题提供交流机会、为未成年人创设规范和有序的道德环境等履行德育义务和责任。

建立多方位合作德育联动机制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德育为先”表达的并不是教育序列的问题,而是对教育的核心与本真内涵的一种界定。目前在我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学校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德育。在功利主义驱使下,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德育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拳绣腿、应景花瓶。所以,学校德育工作关键在于如何真正落实、讲求实效。

要确立“重引导、严管理、重实践、严规范、重特色、严程序”的工作思路和“教学为主、全面渗透;教师为主、全员参与;学校为主,社会配合”的工作原则,建立以学校为主,多方合作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干预机制。具体做法:第一,学校要健全领导机制,形成以校长、书记负责,政教处协调,各部门配合、年级组、班主任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组成的校内立体化管理模式,为德育工作提供组织保障。第二,加强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为人师表,用高度的责任感与强烈的爱心向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第三,构建以人文学科和综合实践课程为主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在深化德育理论的基础上推进思想道德品质的实践。第四,完善中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教师德育能力激励机制。第五,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六,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建立学校、社区、家庭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交流信息、分析情况、共商对策,使学校与社会结成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共同体。

构建师师合作的德育引导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人力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应当以丰富的精神生活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在道德上才有权利教育学生。”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潜移化地塑造着学生尚未成型的道德人格。首先,全体教师要以良好的师德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道德精神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精神的体现者。科任教师或服务人员同样应当用个人特殊的育人方式,对学生发挥道德影响。其次,老师要以教育家的智慧,挖掘工作中的德育元素。学校中的教职员工无论从事哪个学科的教学,无论在哪个岗位上工作,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找到育人的契机,“德育渗透”更多地就表现在这里。最后,构建以班主任为骨干力量,全体教职工参与的师师合作德育引导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德育工作平台,整合提炼教师们的德育优势,形成系统的德育引导策略。青年教师必须经过至少3~5年班主任的岗位的锻炼,学校要形成班主任工作的“传、帮、带”机制。对于学生管理上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班主任、年级组、政教处等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要经常性地开展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教育管理研讨会,摆出事实,共同商讨,找到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

构建师生合作的品行矫正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模式

构建师生合作的品行矫正机制,首先积极建设人文课堂,重视探索学科德育。中国儒家教育早就强调“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教之于事而喻诸德”。叶圣陶先生说过:“课堂教学是德育最主要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基础,要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充分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注重学科的人文意蕴渗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互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创设充满关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挖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环节的德育因素,强化对学生的品行熏陶。其次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和管理艺术,定期举行班主任例会,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班主任进行思想、业务等常规培训。不断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与评价制度,加强学生品行始发期的激励与纠偏的及时性;最后,要重视转化工作,建立待进生档案制,切实落实帮教措施。以年级组为中心,各任科教师加强合作,研究对策,齐心合力攻坚突破,抓好典型。

建立青少年犯罪预警机制,在党员教师、组长、班主任中开展“待进生帮教结对”跟踪活动,有侧重地对其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有效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最后要强化德育科研意识,加大理论探索力度,推进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组织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认真进行德育课题研究、撰写德育案例与反思,重点加强对待进生的教育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多层面、多角度地实验、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构建生生合作的德育互助机制,优化

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生成氛围

社会学研究表明:同类群体的影响力往往对一个人品行形成有重要的干预作用。中学生最主要的交往群体是同学,相同年龄、相近的认知结构,使得他们更能够相互认同、相互模仿、相互接纳。在发展提高传统的纵向德育机制基础上,构建横向的生生合作德育互助机制,可以优化中学生良好品行生成的氛围,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社会公德为准则,以班集体文化为载体,以共性加个性的实践活动为内容,这种生生合作德育互助机制主要包括:以加强班集体凝聚力的内涵建设机制,以促进学业进步的互助机制,以增强和谐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机制,以培育兴趣爱好与特长的社团活动机制,以发展个性与健康人格的自律与监督机制等。

通过建立有效的同伴合作机制,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同伴互助”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学习互助、行动互补,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构建校家合作的德育共振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结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互补不足,形成合力,同步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家长与教师都是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立场应该是一致的,只是彼此实践教育的手段与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家长与教师应互为协同,畅通信息渠道,共同致力于教育,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在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机制的基础上,要构建常态化的家长学校,宣讲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模拟家庭教育情景,剖析典型案例,为营造好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要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援助机制,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教方法,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扬民主,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发挥家委会的作用,鼓励家长代表积极参与学校管理活动,监督学校的办学绩效,共商学校教育发展大计,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构建校社协作的德育互动机制,优化

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区域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是相应社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在社区之中,社区包含着学校,学生既是学校的成员,也是社区的成员。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德育通过共同生活的社会实践来进行,只有在共同生活中通过参与、协作、默契,才能养成道德,离开了群体生活,很难养成道德。”社区是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社区的德育资源是新时期提高德育实效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有效平台。学校要通过社区管理部门和关工委员会主动与社区携手,实现德育工作信息系统同步,德育工作计划同步,德育实践活动同步,德育干预措施同步,德育效果评价同步,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学校要创新德育方法,构建多方合作机制,提高德育干预实效性,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整合,做到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形成道德教育的网络,从而更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镇海区炼化中学)

上一篇:校长听课要更细\更全\更深 下一篇:赏识节,奏响德育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