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政治复习的实效性

时间:2022-06-24 09:54:28

构建知识网络,提高政治复习的实效性

近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既对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测试,又对学科整体把握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间、学科内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表现注重知识迁移,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通识理念。

如,2010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卷38题,命题材料为“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节能灯的使用。”其中设问(2)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影响家庭购买和使用节能灯的主要因素。如果企业要生产节能灯,应主要考虑哪些因素?回答该设问时,就涉及了《经济常识》中市场主体消费者、企业、国家的相关内容,考查的知识点:影响家庭消费的主要因素,如何树立正确消费观,国家的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含义、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对经济活动及参与者进行制约和引导。实质上考查了企业、消费者、国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平时高三年级的政治课复习备考中,教师引导,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网络,从中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扎牢基础,提升能力,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一.在政治课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的必要性

1.不仅能使学生记留知识,而且又能用得上,提高复习效率。

大家都知道——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能力,先要搞好知识的储备,而对于学生来说,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记忆。

记忆知识点时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也即先体系后要点的逻辑顺序。如,课题(明白本课要讲知识的总体范围)节题(进一步明确该题下分几个节题来讲解,弄清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框题(明确本框题讲述的主要内容)标题具体知识点。 这样,就从整体上构建成了知识网络,便于从整体把握知识体系。简单地说,当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时,你可以很便捷地从体系中提取所需,可以有效地避免“按题猜点”或“依点猜题”,从而提高准确率和效率。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

构建知识网络时,教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己在通读课本,熟悉和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在政治课复习中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复习的整体效果。

二.在政治课复习中,构建知识网络的有效方法

1.要把握知识的整体联系,做到“宏观在胸”

近年,政治科高考,注重了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因此在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整体联系,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做到“宏观在胸”。高一年级知识点较多,特别要注意归纳、总结,按照五大板块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论板块(一、二课)、生产(三、四)、分配(五、六)交换(七、八)。或按照三大板块构建知识网络体系: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部分(三——七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外部分(第八课)。高二哲学常识共八个单元,可概括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首先世界观又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部分,它们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整个世界。价值观观又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我国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世界观决定价值观、人生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反映。因此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理顺每一课的课、节、框、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在复习每一课时,应以主线为依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全书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如高二年级上册,全书线索可归纳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并且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规律。

2.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结构,做到“中观在握”。

新教材编写就其知识的层次性来讲分为课、节、框、目、点五个层次。各个层次有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但各个层次知识要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内在着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复习中,要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要在内在联系中把握要点,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要弄清每个知识点在系统结构中的座标位置,在系统结构中把握知识。知识之间要“搭桥”,不能“筑墙”。如辩证法的内容可归纳为三个基本观点及对立,即联系、发展、矛盾的辩证法观点与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观点的对立。首先,要搭起这样一个大的框架,其次,还要将其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联系起来。如联系内容即内外矛盾;发展原因是矛盾,发展状态是矛盾主要方面的地位是否变化,地位变化是质变,地位没发生变化为量变。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去发挥联系、梳理知识,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激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3.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行为主体构建网络,做到“微观印心”。

(1).深入理解基本概念,辐射有关知识。

概念是思维“细胞”,只有概念明确,才能恰当地作出判断,才能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深入理解基本概念,特别是最基本的概念,有利于构筑一个以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如: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分解后抓住:①实践的主体是指人们首先是人,而非动物,是人们而非孤立的个人,是说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②客体是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非认识世界,非改造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特别要注意其界定。③一切活动的一切,包括了实践的三项基本活动,即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其中最基本的是改造自然界的生产活动。活动的一词可延伸出实践的基本特征,特别是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④实践是人们而非孤立的个人,又延伸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征。这样抓住实践这一概念可以辐射有关知识,从而进行串联记忆。

(2).深入理解基本原理,辐射有关知识。

熟悉掌握基本原理是学生运用知识前提,那么如何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呢?我认为应该深入理解每一个基本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辐射有关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比如,学习“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之后,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主次矛盾关系”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两个原理与前面学习过的矛盾特殊性原理有什么关系?”并指导学生将“主次矛盾关系”、“矛盾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内容分别与“矛盾特殊性原理”内涵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主次矛盾关系、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延伸和扩展,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再如,学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在深入理解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把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发展的含义、实质、原因、状态、趋势等知识形成一个知识网络体系,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

(3).从行为主体构建知识的网络,辐射相关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人是行为主体,并且是最活的行为主体,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消费者、劳动者、投资者、纳税人。在政治生活中则表现为公民、人民。企业作为微观的经济主体,它又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要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即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保护劳动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作为宏观经济主体的国家,其宏观调控的手段,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劳动者的收入,影响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是: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在政治生活中,我国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源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政治生活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是: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地方人大及常委会、政府(国务院)、司法机关(法院、检察院)、中国共产党、派、人民政协、人民、公民。因此,在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时,我指导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归纳知识:行为主体“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结果怎样”。比如,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地位、性质、宗旨)、做什么(三大领导方式、三执政方式)、怎么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做的结果会怎样——中共领导的作用;我国政党制度的优点。这样,同一行为主体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上述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角度介绍了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从而使知识打点连线,再连线结网,形成一个知识的高速“公路网络”,学生在这高速的“公路网络”中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升华,而且实现了人生的理想。读写算2012年第48期和谐教育研究和谐教育研究2012年第48期读写算

上一篇:如何设计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 下一篇:就地取材,开发物理实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