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角色转变

时间:2022-09-16 09:23:02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角色转变

摘要:基础教育改革不仅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更需要学生角色转变,如何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是这次改革的关键。

关键词:学习方式;角色转变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在教改实验中,我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由“老师要他们学”到“他们主动要学”

就数学学习而言,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

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学生一旦“学会”了,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慢慢的从思想上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要学”了。

二、由“考数学要学”到“用数学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经济数学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如果数学教学不管实际应用,就太不合时宜了。“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考数学要学”为“用数学要学”。

三、由“老师教学生学”到“师生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的学习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进行。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助手,同学是你们的合作伙伴,也是你们的竞争对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 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四、由“单一渠道”到“多种渠道”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喜欢这门学科。

五、总结

综上所述,学生的角色变化大致归纳以下几点:

(一)学生应由聆听者转变为思考者。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聆听的对象,教师把学生当成承载知识的容器,而不是知识的积极获得者。学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缺乏主动意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经常放弃自己的见解而追随教师的观点。信息社会的到来,尤其是信息资源传递与共享机制的形成,为教育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公共信息库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为简洁。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本质的转变,学生开始被关注、被尊重,这种也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

(二)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获取信息者。

传统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学习缺乏动机和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认真、不深入思考学习内容,在师生的角色定位上形成了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等待的被灌输者。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学生得到的知识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放弃了作为一个主体者的思考、探索的权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交流。信息教育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促进学生思维、情感等方面发展,使他们在参与教学中确立创新精神。

(三)学生由教育信息的获得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发现者和设计者。

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以被动型和接受型为主的传统学习方式日益暴露出弊端,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在信息社会,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显得更为重要,而创造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以探究和发现为其关键特征。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上一篇:让挫折成为孩子的垫脚石 下一篇:电视新闻“播”与“说”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