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活德育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9-16 05:50:54

高校生活德育的实践探索

摘 要:为了摆脱高校德育低效的困境,以生活德育超越科学主义德育已成为德育改革的新趋势。实践高校生活德育有其应有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关键词:高校;生活德育;德育原则;德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85―02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无法摆脱低效的困境。造成高校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德育与大学生生活世界的脱离,而德育脱离生活世界是科学主义德育盛行造成的。基于人们对科学主义德育的批判反思,基于人们对高效德育的自觉追求,德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便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和实践的指导思想。许多学者提出了以“生活德育”超越“科学主义德育”的改革思想,一致认同“德育的本质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的质量的教育”。

一、高校生活德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幸福性原则

实践高校生活德育的幸福性原则是由生活与幸福的密切关系决定的。幸福与人的现实生活是一回事。正如费尔巴哈指出:“生活和幸福原来就是一个东西。一切的追求,至少一切健全的追求都是对于幸福的追求。”但人们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追求。我们反对低级的、肤浅的、世俗的幸福观。真正的幸福主要是一种灵魂的善,是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高校生活德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追求幸福、实现幸福、享受幸福,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幸福生活。因为人的“幸福是清楚的,幸福之路是不清楚的,幸福的保障也是不清楚的”。为此,我们坚持生活德育的幸福性原则,其具体要求包括:其一,培养大学生学会过一种安静的精神生活。其二,培养大学生具有丰富、真挚的生活情感,主要指亲情、友谊和爱情。积极的生活情感能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这是人的幸福之源。其三,鼓励大学生个人化的幸福追求。

2.超越性原则

高校生活德育应坚持超越性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其一,引导学生向世界(他人)开放,向“类”和自我开放,保持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其二,培养大学生的反思批判精神。其三,培养大学生形而上学思考的追问精神与能力,在追问生活、反思生活中活出生命的尊严,完成精神的创造。其四,培养大学生的哲学之思,使之主动、自觉地去追问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3.主体际原则

主体际主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非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其表明的是主体与主体在积极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为特征的和谐一致性,它致力于各个主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对话、沟通,以实现认同,达成共识,形成视野融合。大学生的生活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单子式存在,而是一种互相依赖、彼此依存的主体际存在。生活德育旨在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参与、体验感悟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成为生活世界中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人,因此要坚持主体际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其一,建立和谐的师生主体际关系。其二,要教育大学生积极向他人开放。其三,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4.人文思维原则

人文思维是与科学思维相对立的,它主张一切从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人文世界出发去思考、审视和揭示人的生活意义、价值及感悟,它植根于人的生活,介入生活,感受、品味、创造并享受生活。它是对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终极关怀。鉴于此,高校生活德育要坚持人文思维原则,其具体要求是:其一,确立生活德育的人文教育理念;其二,重视对大学生生活的人文关怀;其三,实施人性化的教育。其内涵包括:一方面指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人格;另一方面,指创设温情、宽松、诗意、人道的人性环境,为大学生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人文氛围;其四,注重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陶冶学生。

5.体验性原则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坚持体验性原则,其具体要求是:其一,引导大学生体验自己生命之存在。一方面,在培养发展生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生命体验的升华。其二,鼓励、倾听学生的生活叙事。生活叙事是人对生活的体验、感悟、理解、想象的一种述说,是“从个体的独特命运的例外情形去探问生活感觉的意义,紧紧搂抱着个人的命运,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生活德育鼓励大学生讲述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坚定自己生活的信心,鼓励自己生活的勇气。其三,利用禅宗的智慧升华生命之境界。所谓禅宗的智慧就是通过净化、安顿自己的心境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教育大学生有一个宁静的心境和心情,在“心静如止水”中去体验生活的真谛与幸福。

二、高校生活德育实践的基本途径

1.课堂生活途径

现实证明,不良的课堂生活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问题之源。生活德育要实现自己的德育目标,必须以改善大学生的课堂生活为首,这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生活有以F几方面的特点:其一,良好的课堂生活能释放德智同一的美感与和殉感;其二,良好的课堂生活能发挥知识过程的情感与认知统一的功能;其三,良好的课堂生活为完善德育提供了强大的基础和保障。因此,良好的课堂生活对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意义在于:其一,在自主性高扬的课堂生活中滋生素朴的责任感;其二,在和谐的人际互动中培养高尚格调,并形成美好的社会体验;其三,自由思考带来对世界和谐的深刻体认,形成坚信和追寻和谐的恒心和博怀;其四,学习天性的充分发扬和学习情感的充分满足,使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回归自然生命的规定性。

创建良好的课堂生活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教学应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根基,强化对生活世界的关注,让大学生在教学中去体验、感悟、完美生活。其二,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成为生成性知识。所谓生成性知识是指书本知识、教师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通过交融互动而生成的新知识。它给书本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蕴,是教师与学生在具体的、变动不居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创构的知识。这些知识蕴涵着师生双方各自的热情投入、隐性知识、思想意识等,并在参与意义的创生中获得新的知识,使知识得以生成。其三,师生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其四,师生、生生多向和谐交往,使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分享彼此的知识、方法,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提高彼此的智慧、德性、修养,实现彼此的共识、共享与共进。

2.生活指导途径

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与生活方式方面存在着种种适应上的问题,他们都想解决这些问题但又未必如愿以偿。因此,为帮助大学生增强生活适应能力,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成长发展,高校生活德育必须重视生活指导工作。“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1)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2)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3)完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4)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对社会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加强生活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导,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建立生活指导体制,保证生活指导稳定地有计划地进行。其二,完善生活指导组织机构,保障生活指导能广泛地进行。其三,配备专业生活指导师,切实保证生活指导的质量。其四,保证生活指导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渗透于各科教学,也可以是座谈、个别谈话、个别咨询,还可以辅之以报刊、电影、电视、网络教育等。其五,加强生活指导的细微品性。生活指导的细微品性是指教育工作者必须因人而异,因情而变,融入心灵,多样地、深入细致地开展生活指导,它是教育工作者在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实施生活指导时所具有的一种实事求是、面向学生、面向现实、善于因人指导的专业精神和教育技艺。其表现为:1)面向现实,注重细节;2)真情投入,细心感受;3)率先垂范,细节导入;4)教会选择,细针密缕;5)持之以恒,细水长流;6)方法多样,细致入微。通过这种生活指导,向学生倾注无微不至的关怀,提供春风化雨般的帮助,让他们少一份生活烦恼,多一份生活的甘甜与尊严,这正是生活指导的价值体现。

3.实践活动途径

实践活动的形式包括校内课外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校内课外活动主要包括:1)各类学术科研活动;2)校园文艺与体育活动;3)组织观看影视、录像活动;4)紧跟时代形势的时事政治活动;5)重要的节庆、仪式活动,如中秋节、清明节、五四青年节、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1)社区调研;2)社区服务;3)社会生产劳动;4)勤工俭学;5)技术服务;6)智力扶贫;7)业务实习、科学实验等等。开展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富有生活特性;做到针对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开放、系统、有序地进行。

4.环境建设途径

对高校而言,教育环境就是整个育人活动赖以进行的场所和条件,是生活在学校中的每个人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客观现象的总和,是学生所生存的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它既包括校内环境也包括校外环境。目前,优化学校周边环境是优化校外育人环境的至关重要的一环。优化校内环境的核心是建设健康的大学文化。健康的大学文化对学生具有现实影响和潜在影响,其要素包括:主要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主要由大学的物理空间、物质设施构成的环境文化。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并且共同对学生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健康大学文化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树立理想主义的大学精神,即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对国家前途负责。其二,创设高品位的人文环境,其主要包括(1)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环境。这种人文环境应体现为关爱学生之“善”,给学生生活本领之“真”,把学生培养成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人文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自觉性之“美”,让学生追求有价值的道德生活。(2)要有让学生自豪的名师文化。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名师文化是大学最不可或缺的人文环境,它是一种其他无以替代的教育影响,它让学生体验“类”的道德生活。(3)要有博大的包容文化。大学之大,更在于它对不同知识、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及其持有者的海纳百川和有容乃大的包容,这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让学生过多姿多采的道德生活。其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这主要体现为依法办学,遵法治校;完善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相关制度;完善人事制度体系;改造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学术保障制度等。让学生在这种制度关怀中树立起生活中应有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秩序意识、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等,从而过上真正有保障的道德生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对加强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德育观: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