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

时间:2022-09-16 04:43:01

文化转向与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

摘 要: 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典籍英译尤其重要。“文化转向”把翻译研究从语言层次的规定性转换到文化关照下的描述性研究。在典籍英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能否做到文化保真,直接影响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弘扬与传播。本文通过对汪榕培典籍英译著作的片段分析,探讨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下典籍英译者如何才能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

关键词: 文化转向 文化传真 典籍英译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的加强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典籍英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长期以来,很多研究都侧重于对译文的静态的对等、等值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出现的“文化转向”,对翻译的研究已经不单纯侧重于语言层面上的对等,而是转向与研究促使翻译形成的一切语言之外的因素。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英国文艺理论家Richards说:“翻译很可能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最为复杂的活动。”(Wilss,2001)翻译之所以这样复杂,是因为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翻译规范,翻译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自1972年翻译研究学派创始人霍姆斯在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宣读《翻译的名与实》到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夫维尔编辑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翻译研究逐步转向了文化,转向文本外部的研究,如意识形态、政治因素、诗学等。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一个纯语言的行为,它深深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之中。”可以说,其理论中具有相当强的“革命因素”,对以前的翻译理论有极大的颠覆性(潘文国,2002)。文化学派的“文化转向”使翻译研究范式从纯语言层面转向探讨文化层面各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文化翻译观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骆贤凤,2007)。

三、典籍英译与文化传播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远的文明古国。传世的民族典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世界罕见。汇集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杨牧之,1999)。在当今世界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与翻译的工作越来越紧迫。因此,把我国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普及民众,这就成为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汪榕培,2008)。

语言文字翻译工作的实质,是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和对话。要实现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和对话,译者首先就必须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当然也要对目的语文化有清楚的认识,否则难免出现误译、歪译。潘文国、汪榕培等认为中国译者应在加强中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英译工作(潘文国,2004),承担起中华民族文化“守夜人”的职责。

四、典籍英译的文化传真

由于典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因此其翻译难度较其他文本高,翻译方法也更为复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能否恰当地选择翻译策略以确保典籍中的文化准确传真变得尤为重要。汪榕培是我国著名的典籍英译家。下面我们就汪榕培译作中的片段来论证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传真。

1.音形之美的传真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Humboldt)评价汉语说:“任何人都无法否认古典汉语具有一种惊人的高雅之美,这种美表现在他抛弃了一切无用的语法关系,以语言本身而不凭借语法形式来充分表达纯粹的思想。”例如,汪榕培翻译的《古诗十九首》之一:

青青河畔草,Green,green spread the bank-side grass;

郁郁园中柳。Lush,lush grow the garden willows.

盈盈楼上女,Fine,fine stands upstairs the lass,

皎皎当窗牖。Fair,fair her shape behind the windows.

娥娥红粉妆,Bright,bright beams her roughed face;

纤纤出素手。Soft,soft are her pale-skinned hands.

(Wang Rongpei,1997:99)

诗歌一连用了六个叠字贴切而又生动。六个叠字无一不切,由而中心,由总体而局部,由朦胧而清晰,烘托刻画了楼上女尽善尽美的形象。在汪榕培的译文中,他成功地用green,green;lush,lush;fine,fine;fair,fair,bright,bright;soft, soft再现了原文了音乐美、形式美和所传达的意境。读起来朗朗上口,把古诗所传达的诗的节奏准确地表达出来。

2.语义传真

翻译古典典籍的目的是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鉴于古典汉语的特殊性,如何能在翻译过程中做到语义的准确传达显得尤为重要。例如,汪译《陶渊明诗歌》

结庐在人境,My house is built amid the world of men,

而无车马喧。Yet with no sound and fury do I ken.

问君何能尔,To tell you how I can keep deaf and blind,

心远地自偏。Any place is calm for a peaceful mind.

采菊东篱下,I pluck hedge-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

悠然见南山。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

(Wang Rongpei,2003:112)

汪先生将第二句译成:Yet with no sound and fury do I ken,这正是原句的深层意义,尤其sound and fury传达了车马喧之意,而没有字对字的对应翻译成:sound of horses or chariots或是clatter of carriage or horse,或是din of carriages or horses。汪先生又用动词ken这一英语古词,意为“意识到”及形容词no,就将“而无车马喧”确切地译了出来。汪先生的第四句译文刚好体现了他对这一原诗句的真知灼见。汪先生将陶渊明的妙语佳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译成I pluck hedge_side chrysanthemums with pleasure,/And see the tranquil Southern Mount in leisure。这两句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其效果同原诗一样,显示出陶诗透明似的质朴单纯,复现了原诗的自然美。

3.文化负载词的传真

中国典籍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的信息词,在典籍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随附的文化负载词需要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恰当地把它的文化内涵传递出来,是外国读者明白易懂。例如,汪译《陶渊明诗歌》。

遥遥沮溺心,The ancient hermits who were free from fears

千载乃相关。Were models in my life through all the years?

但愿长如此,Oh that my life goes on forever like this

躬耕非所叹。Because I take my farmer’s life as bliss!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Wang Rongpei,2003:24-25,68-69)

在上述两节中包含两个历史典故沮溺的故事。据《论语·徽子》所说,长沮和桀溺在耕地时,孔子发现了他们,让弟子子路去跟他们聊天。上述陶渊明诗歌中,陶渊明崇尚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在汪榕培的译文中,它采用虚化的方法,即“沮溺”译为“The ancient hermits”。因为不可能把整个故事详细地讲述出来,所以虚化的翻译方法能够让外国读者容易读懂,但又没有失去原文表达的深层意思。

五、结语

要促进中国典籍英译研究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被译入语文化所接受和理解,就必须把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即从“文化转向”的角度去翻译和研究典籍英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典籍英译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Wolfram Wilss,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2001.

[2]潘文国.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2.

[3]骆贤凤.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

[4]杨牧之.大中华文库总序,1999.

[5]汪榕培,黄中习.加强民族典籍的英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J].广西民族研究,2008.

[6]潘文国.译入与译出[J].中国翻译,2004(2).

[7]汪榕培.陶渊明集(汉英对照)[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AZZ143)。

上一篇:英语备课的基本要求 下一篇:“可能性”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