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14 09:23:20

互动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在大力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增强教学效果”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效课堂中被广泛使用。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基本形态

“互动教学”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学习过程。师生群体互动、师生单个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状态中的三个基本存在方式,它们的关系是:师生群体互动与生生互动相对游离,而师生单个互动与师生群体互动及生生互动都有某种交叉。

二、互动教学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互动教学在课堂中实际运用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开创课堂教学新境界。

1.多维互动

信息在发送器与接收器之间的互动不是单向地从教师向学生传递(即:教师是发送器,学生是接收器),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的互动其信息走向应该是多维的,即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从个体到群体,从群体到个体,从个体到个体,从群体到群体,等等。

2.合作共享

合作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填补信息差;二是处理信息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享的前提是信息差。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考虑建立一定的信息差,以体现合作共享的真实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

3.体验创造

在互动性语言活动中,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时,号召学生依照文中描述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给景物命名,并写广告语,进而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文中“隔篁竹”“伐竹取道”,学生为这一景点设计广告语:“依山傍竹,曲径通幽,两旁翠竹摇曳,竹香沁人心脾,耳边时有婉转悠扬之鸟鸣。”每一个学生都是设计师,也都是美的发现者。

三、互动教学模式在现代课堂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今天,我国当前现实的课堂教学与新课程的理念仍有差距,尤其表现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面还存在误区。

1.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互动实质的缺失

形式化的互动,指的是只有互动的形式而无互动的实质性内容,这在我国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时有发生,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

(2)单一性:互动形式的失当

有研究表明,从平均水平来看,师生互动在我国当前课堂教学中的比例高达近90%,在总的互动时间上更是高达93.2%,生生互动时间则只有6.8%。

(3)偏向性:互动对象的缺场

课堂教学互动不仅经常表现出上述师生间的不平等现象,而且这种不平等也体现在生生之间。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和学生在互动机会上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此外,在互动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教师在与不同学生进行互动时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相当一部分学生就一直处于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了课堂教学中“被遗忘的角落”。

2.解决问题的对策

在课堂教学互动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是最主要的途径和形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1)角色对话:互动的前提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师生之间是缺乏对话的,要么是教师个人的“独白”,要么是师生之间表面的狭隘的言语交谈。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应该是师生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双方的倾听,是双方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交流。因此,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对话是回归课堂教学互动真实意蕴的首要前提。

(2)言语对话:互动的策略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对话作为课堂教学互动的前提,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或观念的更新。首先要注重提问技巧,创设问题情境。合适的提问是保证教学互动的基础,新颖、独特的问题情景是教学互动的关键。其次要注意贯穿启发引导,促进有效合作。在互动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坚持以启发为指导思想,做好顾问,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调控。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王维臣.教学与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烨.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上海教育,1996(5):4.

[5]周根妹.互动式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15-1.

[6]洪越.海燕阅读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11).

上一篇:音乐教育中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下一篇:低年级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