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时间:2022-09-16 04:42:38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摘 要]结合目前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特点,总结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五项原则。对辅导员考核指标进行了分层设计,并确定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明确了考核主体,构造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为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2-013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校不断重视引导、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过程中,辅导员团队的作用随之日趋增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辅导员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和工作内容的多样性对辅导员自身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具体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 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角度来说,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辅导员团队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起着一定推动作用。

1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原则

(1)可操作性、可靠性原则。制定考核方案时应从实际出发,满足时间、物力、财力等客观环境条件的要求,根据考核目标,合理设计方案,建立有针对性的指标,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强化指标应用的操作性和透明度。如果指标过多,相应的调查采集、整理工作将会增加,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也会减弱。同时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可靠性,尽可能规范实用,简洁易懂。

(2)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辅导员绩效评价过程与结果应当公平、公正与公开,考核的方式、内容和标准等应透明化。对所有被考核人员一视同仁,不分职称、能力大小,反对一切形式的违规操作与内部裁定。建议采取期中、年终公开答辩相结合,统一述职的形式和方法展开评估,现场多方参与者给予综合评定,公布结果。

(3)定性、定量点面结合原则。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绩效有些是可以用数量说明问题的,如学生谈心记录、进寝室记录、听课记录、工作日记等可追溯性的指标;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能力的评价、对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判别、学生对辅导员的声誉评价等是难以用数量说明的。由于辅导员工作烦琐零碎,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达到优势互补,从“德、能、廉”方面进行定性考核,从“勤和绩”方面进行定量考核,确定量化指标,采用适当分析方法,既要有对重点工作的考核,也要有对所有工作的整体性的衡量,防止片面化、形式化和绝对化。

(4)绩效反馈、沟通原则。绩效考核的结果要及时向本人进行反馈,在反馈时,学校考核主管部门要肯定其工作成绩,鼓励辅导员自我主动参与考核为主,同时也要指出不足,与辅导员沟通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并给予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反馈沟通工作必须长期开展才能引导绩效形成的过程,对绩效形成的最终结果进行控制。

(5)考核结果与奖惩结合原则。依据考核结果,对辅导员进行必要的奖惩措施,让辅导员真实感觉到考核结果直接关系其本人的切身利益,如进修、培训、深造、晋升、加薪等与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进取心和责任感,激励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1)辅导员绩效考核指标分析。本文遵循上述五大原则,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改变过去死板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内容,由原来的“德”、“能”、“廉”、“勤”和“绩”五个维度,依据学校学生工作特点和实际情况,将这五个维度细化为“职业素养”、“思政、心理教育”、“学生组织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和谐校园建设”、“特色创新工作”六项一级指标,并根据各层元素的重要性,通过民主商议、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二级指标体系以及权重,得到最终考核指标体系(表1):

(2)辅导员绩效考核主体权重确定。辅导员的工作复杂多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标准。不同利益群体对同一工作的理解、认可也是不相同的,对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主体,可分为辅导员所带的学生、辅导员所在学院领导、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一些其他指标,确定原因及权重如下表所示(表2):

3 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的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模糊综合评价是一种多因素评判,即对多因素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则得出等级参数评判结果为B×C=p,p反映了由等级模糊子集B和等级参数向量C所带来的综合信息。

利用模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考核主体的打分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各考核主体评价分数。再根据各考核主体权重,计算出考核对象的总得分,以此对考核对象得出总体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保证了各考核主体对考核对象打分与综合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有利于辅导员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

4 结 论

一个新的绩效考评体系是否能对各辅导员工作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评价,这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和实践的检验。在实际操作中可需要参考文中总结的各项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指标、权重进行适当调整,选择恰当的模型进行分析,更有效地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文卓,童洪志.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1(1):71-72.

[2]叶玉清,肖文学.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的原则与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4):75-76.

[3]韩锋.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模式的现状与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21-24.

[4]邹积英,关丽,徐润生,等.关于建立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5):136-137.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1年学生教育管理改革项目;项目编号:11sxb170。

[作者简介]王波(1985—),助教,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负责学院就业工作。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上一篇:依托区域经济优势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下一篇:我国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研发效率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