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16 08:40:02

中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比研究

一、我国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和研究机构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根据能力本位原则和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特点,结合行业背景的学校特点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较具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典型代表有如下几类:①双专学历模式。②中外共同培养模式。③选修课模式。④校企共同培养模式。⑤综合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国外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如下六种。

(1)德国“二元制”模式。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但以企业办学为主,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在这种制度保证下,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

(2)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

(3)“CBET”模式。CBET体现了学习成果很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这种模式能增进公众和各行业对国家证书的认可度。

(4)美国的“共同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模式。其具体做法是:大学生在学校接受半年的学习后,便开始每隔两个月到企业进行实际训练,直到毕业前半年,才停止到企业进行实际训练,而集中在学校学习,最后完成学业。

(5)俄罗斯的“校企合作模式”。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实行这样一个政策,就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而企业参与制订教学计划,管理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学校获得了技术和经费支持,企业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从而解决了劳动力需求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

(6)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日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相当成熟,完整的教育培训体系和制度几乎在所有的大型企业或行业都很普及,高职院校主要由企业兴办,不仅为自己企业培养急需的专门技术人才,也为客户提供技术培训。

三、国内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工学结合是中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二者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共性特征分析

(1)能力和素质培养是核心。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传统的单一职业岗位不断衰退,新的综合职业岗位不断涌现,人们对综合知识的需求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上,中外高职院校大致相同: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初次就业;具备一定的复合能力,以满足综合性岗位需求;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和综合意识,以有利于终身发展。

(2)具有多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模式在特定时期内可以同时存在,并且对培养复合型人才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也有些培养模式在一段时期后所发挥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如国外的主辅修制、国内的双专科制就面临这样的境况。

(3)以科学为导向,面向市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主要是为建设、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培养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一定的市场、职业、等条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科学为导向,面向市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2.差异性特征分析

(1) 实践教学的主要执行者存在较大差异。在国外,企业主导着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直接安排“实训责任人”协同教师来完成实践教学。学生主要在企业学习,而很少待在学校。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和国外相比,正好相反。

(2)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识存在差异。国外认为高职教育应当贯穿终生,而我国在“职后非学历教育”及其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比较欠缺。

(3)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不同。虽然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在培养的具体过程中却背离了其宗旨,譬如片面强调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能力。

总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成熟。借鉴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地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各高职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西北职教,2006(9).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 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1985~2005)[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结构与拓展途径研究 下一篇:旅游专业导游文化课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